首页  >  要闻 >  商业 >  拜登政府决定不再为新冠买单 与药企开始极限拉扯?
拜登政府决定不再为新冠买单 与药企开始极限拉扯?
 以太坊信徒    本文来自 CNN
2022年08月21日 02:23
  收藏
   

新冠疫情三年以来,美国由政府承担了大部分费用,包括疫苗、治疗药物和诊断试剂等花费了数十亿美元,新冠疫情仍然导致了美国100多万人死亡。

目前,近70%的美国人已全程接种了新冠疫苗,其中大部分人接种的是来自莫德纳和辉瑞公司的mRNA疫苗;此外,还包括部分强生和Novavax公司的疫苗。

如今,全球新冠疫情正在发生变化。感染和死亡人数已经远远低于其峰值水平。

拜登政府决定不再为新冠买单 与药企开始极限拉扯?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白宫新冠肺炎疫情协调员阿什·贾(Ashish Jha)8月16日表示,拜登政府最早将于2022年秋天停止为新冠肺炎的检测、治疗和疫苗支付费用。

阿什·贾在美国商会基金会赞助的一场活动上说:

“在过去几个月里,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思考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让美国政府离开为治疗、疫苗和确诊检测费用买单的这个紧急阶段,而我们将继续这些思考,你们将从政府那里听到更多消息。”

图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药房中的几瓶 Novavax Covid-19 疫苗

图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药房中的几瓶 Novavax Covid-19 疫苗

他补充说:“我的希望是在2023年,你们会看到几乎所有这些产品的商业化。其中一些实际上将在今年秋天开始,就在接下来的几天或几周内。”

“我希望达到一个目标,让每个想要接种疫苗的美国成年人都能够接种疫苗。我希望我们会实现。而就我们能买到多少疫苗而言,我们目前无法做到这一点。”

这名白宫官员透露,疫情相关产品将过渡给常规的医疗保健系统,所以在美国如果有人需要疫苗或抗病毒治疗,将来得从医生或医院获取。杰哈认为,让抗击疫情的做法向商业化过渡是复杂的,涉及监管问题、市场动态问题和股票问题,而在开发下一代疫苗和防范大流行方面,政府进行投资是非常重要的。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8月18日报道,为此事,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将在8月30日牵头召开会议,与制药企业、药房和州政府卫生部门的代表共同商讨将新冠疫情有关产品完全推向市场的方案。

美国卫生部助理部长道恩·奥康奈尔明确对媒体表示:“大家早就知道这些东西最终要进入商业市场,而我们眼下正在迫近这个时间节点。”

奥康奈尔强调,将新冠药物和疫苗的支付义务转向市场预期会是一个历经数月的过程。在本月的会议上,官员和企业代表将讨论政策调整覆盖的范围、药品监管问题,以及没有保险的人群如何打疫苗和接受治疗。

目前美国大约有3000万人不在保险覆盖范围内,在政府停止免费提供疫苗和药物的决定下,如何妥善帮助上千万美国人平等的获取抗击传染病所必须的物资,是拜登政府面临的难题。

而对于药企而言,没了政府无限制托底,其收入也将面临不确定性。以辉瑞为例,仅2022年2季度卖新冠口服药Paxlovid就进账81亿美元。

图注:辉瑞公司的 Paxlovid 抗病毒药物盒

图注:辉瑞公司的 Paxlovid 抗病毒药物盒

但在美国政府这一边,由于恶劣的国会生态,白宫谋求百亿美元级别的疫情拨款可谓是一脚踢到铁板上。2022年春天,拜登政府要求美国国会拨款100亿美元,为政府继续应对疫情提供资金,但批准拨款的程序陷入僵局。为了节省经费,美国政府从8月开始停止为礼来的单克隆抗体疗法买单,所以药企只能自己想办法向医院和保险供应商兜售这款药物。

而随着医疗保险商开始为新冠疫苗买单,很可能会推动保费上涨。但目前美国的联邦医保和联邦医疗补助都不覆盖许多新冠抗病毒药,主要原因是这些药物仅仅拿到FDA的紧急使用授权。

就在此前的8月11日,美国疾控中心CDC刚刚发布了更新的防疫指南,放宽新冠防疫措施,与感染者密切接触者,不再需要自我隔离。此外,取消必须保持社交距离等限制性防疫措施,而专注于减少新冠感染导致的严重疾病。

图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官员

图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官员

CDC官员表示,最新政策变化的原因是95%的16岁及以上美国人已经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免疫,要么通过接种疫苗,要么通过被感染。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场流行病学和预防处处长格雷塔·马塞蒂(Greta Massetti)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目前疫情的情况,已经与过去两年的情况非常不同,由于接种疫苗和之前的感染,整体人口的免疫力水平已经很高,而且我们有了许多可用的工具,来预防普通人群感染和保护高风险人群,这使我们未来方向更能够专注于保护人们免受新冠感染带来的严重疾病。”

编辑: 以太坊信徒
更多财经请关注 WX: Chaocaijing123456
币海财经: 全球财讯门儿清 https://www.bihai123.com/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