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经济增长放缓之际,为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八大消费服务行业的企业提供贷款贴息,以支持服务性消费。
中国财政部等九个部门星期二(8月12日)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这八类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都可享受贷款贴息支持。
按照方案,符合条件的贷款须由21家指定的全国性银行在今年3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间发放,且资金须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或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单个借款人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人民币,年贴息比例为一个百分点,贴息期限不超过一年。贴息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按90%和10%的比例分担。
方案称,此举在于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带动作用,推动降低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助力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从宏观经济角度,这是一个典型的凯恩斯主义干预措施,政府通过补贴利息来鼓励借贷和消费,尤其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消费疲软、内需不足的背景下(如房地产调整、出口波动等),这体现了精准施策的思路。
它不同于以往更多侧重投资端的贴息政策,这次更注重需求端,直接惠及消费者和服务业经营者,这是一种创新尝试,能在短期内注入活力。 总体上,我认为这是积极的信号,显示政府在努力平衡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但最终效果取决于执行细节和外部环境。
但尽管意图良好,但任何补贴政策都可能带来一些潜在风险,主要包括:
财政负担加重:中央财政承担90%的贴息资金,如果参与规模大,将增加赤字压力,尤其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可能挤占其他公共支出(如教育或基础设施)。
债务风险积累:鼓励借贷可能导致居民或企业杠杆率上升,如果经济复苏不及预期,还款困难会增加不良贷款,放大金融风险。类似疫情期政策虽有效,但也曾引发还款压力。
资源分配扭曲:贴息可能引导资金过度流入指定行业,导致其他领域(如制造业)资源不足,或造成行业内低效竞争(如低价倾销、技术同质化)。 如果补贴不精准,还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如企业借机套利而非真正投资。
通胀或泡沫隐患:短期消费激增可能推高物价,尤其在服务业(如旅游、餐饮),但如果供给跟不上,会形成泡沫;长期看,若政策依赖性强,退出时可能引发反弹。
公平性问题:受益群体多为有借贷能力的城市居民或企业,农村或低收入群体可能边缘化,放大收入差距。
总体而言,这项政策是权衡之举,负面影响可以通过精细化执行(如严格审核、动态调整)来缓解。建议政府结合数据反馈,及时优化,以最大化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