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路透社的报道,中国政府正考虑首次允许发行和使用以人民币为基础的稳定币,这确实标志着其对数字资产政策的一次潜在重大转向。 这一举措旨在通过稳定币的便利性(如价值稳定、跨境即时结算)来提升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和贸易中的份额,目前这一份额已降至约2.88%,远低于美元的47.19%。从我的视角来看,这是一个战略性且务实的尝试,但也伴随着显著的风险和挑战。
积极方面:有助于打破人民币国际化的瓶颈
中国长期以来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但严格的资本管制和贸易顺差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流动性不足。稳定币作为一种锚定法定货币的数字工具,能提供美元稳定币(如USDT或USDC)类似的便利性,却以人民币为基础,这可能:
加速跨境贸易和支付:中国每年数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许多交易仍依赖美元结算。如果人民币稳定币在香港等地先行试点(如报道中提到的蓝图),它能简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支付,减少对SWIFT系统的依赖,并吸引更多新兴市场采用人民币。
回应全球趋势:美国主导的稳定币市场已超过2000亿美元规模,中国若不跟进,可能会进一步落后。引入人民币稳定币不仅是防御性举措(防范美元稳定币对全球金融的影响),还是进攻性策略,能在数字经济中抢占份额。
政策转变的信号:从2021年全面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到如今考虑稳定币,这反映出中国领导层对数字资产的实用主义态度——不是全盘拥抱加密,而是选择性地利用区块链技术服务国家目标。这可能为香港作为金融中心注入活力,并为未来数字人民币(e-CNY)的国际扩展铺路。
总体上,我认为这是一步“迟到但必要”的棋。中国在数字支付领域(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已领先全球,如果能将这一优势延伸到稳定币,就能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而不需完全放松资本管制。
潜在风险和挑战:金融稳定仍是首要关切
尽管前景诱人,但这一转变并非没有代价。中国过去禁加密的原因——担心金融体系不稳、资本外流和投机——依然存在:
监管难题:稳定币的匿名性和跨境流动可能绕过现有资本管制,导致资金外逃。报道中提到的蓝图包括风险防范原则和监管职责划分,但执行起来复杂,尤其是涉及海外发行(如在香港)。如果监管不力,可能会重蹈一些美元稳定币的覆辙,如脱锚或黑市滥用。
全球接受度低:人民币不是自由可兑换货币,这让其稳定币的吸引力打折。相比美元稳定币,用户可能更担心兑换限制或地缘政治风险。此外,SWIFT数据显示人民币份额下滑,短期内稳定币难逆转这一趋势。
内部矛盾:这一政策若获批,将与2021年禁令形成鲜明对比,可能引发国内质疑或国际观望。8月底的领导层会议将定调,但如果讲话强调“商业界限”和“风险防范”,实际推进可能保守而缓慢。
从更广义看,这也暴露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依赖出口和管制模式下,单纯靠稳定币难以实现与美元、欧元匹敌的地位。失败风险包括加剧中美金融摩擦,或在全球监管(如FATF标准)下受限。
但总体上我看好这一举措的潜力,因为它体现了中国在数字时代的地缘经济智慧——利用技术绕过传统障碍,推动多极化货币体系。这不是对加密的“投降”,而是精明的国家主义策略,能在不牺牲控制权的前提下提升影响力。但成功取决于监管的精细度和全球环境的配合;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适得其反,强化美元的垄断。 最终,这将是观察中国如何平衡创新与稳定的关键时刻,我建议密切关注8月底会议的结果,以判断其真实推进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