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一周的剧烈波动后,加密货币市场总市值缩水数千亿美元,比特币试图定位为“避险资产”的尝试再度受挫。
这种最早的数字货币一度被誉为“市场不确定性下的缓冲器”——相当于区块链领域的“数字黄金”。然而,上周五其价格继续下滑,一度下跌4%,最低跌至103,550美元,这是自今年6月以来的最低点。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以太坊的价格也跌破3700美元,与8月峰值相比累计下跌约25%。
根据CoinGecko的统计,从上周五起,加密货币整体市值已蒸发超过6000亿美元。
同时,与币安相关的BNB代币在上周五的跌幅一度达到11%,虽随后有所收窄,但分析师认为,这家全球顶级加密交易平台是10月10日至11日“史上最大规模清算事件”的关键因素之一。当时,该平台因技术故障和价格异常,导致大量交易被强制平仓。币安事后向受影响的用户和合作伙伴提供了近6亿美元的补偿。
加密做市商Wintermute的联合创始人Yoann Turpin指出:“上周五BNB的下滑,似乎与当下市场最大清算浪潮相呼应。”他进一步表示,中周的短暂反弹未能转化为持久回升,这可能预示着资产价值的重新评估。
比特币曾在10月6日触及126,251美元的历史新高。但几天后,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引发超过190亿美元的清算潮,并引发主流代币的广泛抛售。根据Coinglass数据,过去24小时内,加密市场杠杆仓位的清算额约12亿美元——虽低于上周峰值,但仍反映出在当前脆弱环境中,杠杆操作的风险居高不下。
加密行业的领先企业,如Kraken交易所、Circle稳定币发行商、BitGo数字资产托管服务以及Ripple区块链支付公司,正积极融入传统金融体系,申请银行执照、支付网络接入和信用卡资质。
BTCMarkets的分析师Rachel Lucas评论道:“有趣的是,这次加密市场下行恰逢这些头部机构推进银行牌照申请的阶段。”她补充说,加密领域向传统金融基础结构的转型,“体现了行业通过战略调整来缓冲波动,并增强自身合规性的努力”。
中美贸易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不仅冲击加密资产,还波及更广泛的风险投资。
FirstBrands Group和Tricolor Holdings的破产事件,再度唤起市场对“潜在信贷风险”的警觉;同时,Zion银行和西部联合银行因欺诈相关资产减值,在单日内导致美国银行业市值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
上周四,随着避险情绪高涨,投资者从比特币和以太坊ETF中净流出5.93亿美元。在Deribit等加密衍生品平台上,过去24小时比特币的“看跌/看涨期权比率”升至1.33,这显示出投资者对价格进一步下行的防护需求在上升。看跌期权允许持有者在约定价位卖出资产,从而在价格下跌时提供缓冲。
数字资产研究机构BRN的研究主管Timothy Missal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市场的压力主要集中在衍生品市场。交易者大量购入防护工具,这抬高了短期下行保护的费用,同时也放大市场向任何方向剧烈变动的潜力。”
在黄金和白银等传统避险品持续刷新纪录之际,比特币的表现却令人沮丧。截至10月12日当周,其周跌幅达6.3%,创下今年3月以来最大单周降幅,且暂无明显反弹迹象。多数其他加密货币也陷入相似困境。
Bitwise的投资总监Matthew Hougan表示:“本质上,我视加密货币当前动态为‘煤矿中的预警鸟’,它暗示市场正因新兴信贷担忧而高度警戒。”
关于比特币作为避险资产的看法,我认为它在某些特定危机中(如地缘政治紧张或通胀高企时)确实展现出类似黄金的属性,能吸引资金流入作为对冲工具。然而,从历史数据看,比特币更多地表现为高风险资产,与股市等同步波动,尤其在经济衰退或流动性紧缩期容易放大损失。长期而言,随着机构采用率上升和监管成熟,它可能逐步巩固避险地位,但短期内其高波动性仍使其更适合投机而非稳定避险。投资者应结合整体市场环境评估,而非盲目视之为“数字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