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领域迎来久违的积极信号。国家统计局于9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大幅增长20.4%,不仅扭转了此前连续数月的下滑态势,更创下近四个月来的首次正增长。
今年前八个月累计利润同比增长0.9%,显著优于彭博经济研究预测的下降1.6%,标志着工业企业盈利状况出现实质性改善。
这一反弹并非偶然,而是政策持续发力与结构性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严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传统行业的新增产能,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和行业整合。
在这一背景下,原材料制造业利润显著回升,其中钢铁行业实现扭亏为盈,前八个月利润总额达837亿元;有色、化工等行业也普遍改善。
同时,装备制造业作为“压舱石”,利润增长7.2%,对整体工业利润形成有力支撑,铁路船舶、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等多个细分领域均实现较快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产能过剩压力缓解,制造业通缩趋势也出现六个月来的首次缓和。8月份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减少0.20元,为2024年7月以来首次下降,
营业收入利润率回升至5.83%,同比提高0.90个百分点。成本压力减轻与价格企稳,共同为企业盈利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乐观情绪背后仍存隐忧。尽管利润大幅反弹,工业产出增速却持续放缓,反映出生产端动能不足。更关键的是,国内有效需求依然疲软。
进入第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明显降温,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未见根本性好转,基础设施投资也逐渐失去前期的高增长势头。这两大传统工业品消费引擎的乏力,正持续削弱对钢铁、水泥、建材等关键产品的需求,可能在未来制约企业盈利的可持续性。
外部环境同样不容乐观。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政策走向仍存高度不确定性,全球贸易摩擦风险未消,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的经营压力。
尽管部分高端制造领域如新能源汽车、光伏、数控机床等在国际市场上表现亮眼,但整体外需环境的波动性仍构成潜在威胁。
此外,不同行业和企业间的分化依然明显。虽然装备制造业和部分原材料行业利润回升,但采矿业利润仍同比下降30.6%,显示资源型行业尚未走出低谷。
大型企业利润降幅虽收窄,但中小企业的恢复基础仍显薄弱,尽管私营企业利润增速(3.3%)已高于整体平均水平,其抗风险能力仍有待加强。
总体来看,8月工业利润的强劲反弹,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中国政府“去产能、反内卷、稳预期”系列政策的初步成效。企业成本下降、营收改善、结构性亮点增多,均为经济企稳提供了支撑。
但需求端的持续疲软、房地产拖累未解、外部不确定性高企,意味着这一向好趋势能否延续,仍需观察后续政策落地效果与内需复苏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