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年轻视频博主却抛出话题,讨论中国年轻人该在哪些城市安家立业,这一议题直到本周仍在网上引发持续热议。
这位名为户晨风的博主针对同龄人,提出了选择中国城市的四项准则:一、设有山姆会员店;二、拥有苹果官方直营店;三、配备国际机场,并开通直飞日本、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的航线;四、至少有10条地铁线路。
他建议年轻人避开不符合这些条件的城市。从这些标准看,博主强调了城市的体量、经济活跃度、国际化和发达水平,许多人表示赞同。但也有人批评这些标准是“极端言论”,过于片面和浅显,疑似故意制造话题以博取关注。
尤其是第一条标准引发不满,不少人认为许多中小城市生活质量不错,仅因缺少一家美国超市就判定不宜年轻人停留,未免太武断。
“山姆”即山姆会员商店(Sam’s Club),隶属于世界500强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Walmart),以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命名。其特色是会员制购物模式,普通会员年费260元(人民币,下同,约47新元)。门店面积宽敞,主营国内外知名品牌、自有品牌及进口独家商品,并支持在线购物。
据官网和公开信息,中国境内山姆门店超过50家,分布于约25个城市。因此,按博主标准,仅这些城市适合年轻人发展?这显然是夸张说法,但讨论本身颇有价值,折射出民众对现实生活的观察。
首先需了解山姆的定位:会员制表明它针对非大众群体。2025年沃尔玛投资者大会数据显示,中国山姆有效会员超500万,年费收入逾13亿元。本质上,其消费主力是中国注重品质和安全的中间阶层。山姆进驻某城,意味着当地有足够的高收入群体,这对年轻人求职或创业是积极信号。
网友指出,跟随山姆选城是一种简便可靠方法,因为这是跨国巨头认证:世界500强团队评估过当地营商氛围、居民财富、社会稳定、发展前景及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而且作为外资,山姆不受本土企业常见约束,如为地方官员招商而被迫捆绑项目。
有网友直言,有山姆的城市代表市场经济活力。相反,一些城市虽高楼林立、表面繁华、富人众多,但实际依赖财政或地产,缺乏民营支撑,贫富悬殊,中产稀缺。若一城体制内公积金占比超33%,经济动力不足,年轻人宜避开。
中国人过去买房,常看周边是否有麦当劳或星巴克,作为商业兴旺、消费力、潜力和便利的象征,也体现对现代生活品质的追求。山姆会员店是否会成为年轻人择城的新指标呢?
户晨风的“四大标准”虽引发争议,但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年轻人对城市选择的标准演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优先考虑国际化、经济活力和生活便利性,而不是单纯的户籍或情感因素。从积极侧面看,这些标准简明实用,能帮助年轻人避开经济停滞或依赖行政的城市,转向更有机会的区域,尤其在当下就业压力大、流动性强的时代。山姆会员店作为指标确实有道理,它不只是超市,而是外资巨头对城市潜力的“背书”,类似于麦当劳或星巴克的角色,能间接指示中产消费力和营商环境。
然而,我也认为这些标准过于物质化和精英化,忽略了文化、教育、环境和个人偏好等维度。
例如,许多二三线城市虽无山姆,但生活成本低、社区氛围好、机会新兴,为什么就一棒打死?批评者指其“暴论”有道理,可能确实是为流量而设计,但这也暴露了中国城市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线城市资源集中,中小城市吸引力不足。长远来看,政府应推动均衡发展,如改善交通、教育和营商环境,让更多城市“达标”。总体上,我欣赏这种讨论带来的思考,但建议年轻人结合自身情况,多维度评估,而非盲从单一标准,以免错失个性化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