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深度调整的背景下,2025年下半年以来,房企高层人事变动异常频繁。据不完全统计,从6月初到11月中旬,已有超过20家房地产企业更换董事长,平均每周都有至少一位“一把手”易人。涉及的企业既包括五矿地产、北京住总、招商蛇口等央企国企背景公司,也包括金科股份这类已进入重整程序的出险民企。
业内人士分析,这波密集换帅的核心驱动是业绩承压与生存焦虑。2025年上半年,A股上市房企中超过六成出现亏损,总利润同比大幅下滑;不少企业销售额腰斩甚至更狠,高管层不得不承担直接责任。同时,过去高杠杆、高周转的传统模式已彻底失灵,企业必须向轻资产、运营服务、代建等新方向转型,这种战略级转向往往需要“换血”才能推动。
薪酬数据也侧面印证了行业寒意。Wind数据显示,78家A股地产板块上市公司的董事长2022年总薪酬为8657万元,2023年小幅降至8238万元,2024年直接腰斩至6938万元——平均每家不到90万元,许多董事长年薪已跌破50万元。

房地产行业陷入低谷已超过四年。尽管中央和地方持续出台“认房不认贷”、降首付、取消限购、央行专项再贷款、白名单融资协调机制等重磅政策,但市场成交量仍未明显起色,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企业现金流普遍紧张。
这波换帅潮本质上是行业进入深度洗牌阶段的集中表现,不是简单的“换人喝茶”,而是资本、监管和市场三重力量共同作用下的“被迫进化”。
1. 旧模式彻底失灵,必须有人出来“背锅”也必须有人来“破局”
过去二十年,房企靠“三高”(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就能活得很好,管理层只要敢借钱、敢拿地就能吃到红利。如今“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管理、土拍两集中等政策把杠杆强行压下去,现金流一断,旧打法立刻失效。股东(尤其是国资)不会容忍长期亏损,换掉老帅既是问责,也是给市场一个“我们在积极自救”的信号。

2. 行业从“增量狂欢”转向“存量博弈”,需要完全不同的能力圈
以前拼的是拿地能力、融资能力、营销能力;现在拼的是资产运营能力、城市更新能力、代建管理能力、商业REITS运作能力。很多老一代地产掌门人擅长“拿地-盖房-卖房”,但对持有型物业、旧改、保障房代建等新业务并不在行。换将其实是换赛道,不换人就换不动方向。
3. 出险房企重整与国资接盘潮同步推进
金科、华夏幸福、阳光城等出险企业进入重整程序后,新进的战投(多为地方AMC或央企)必然要安插自己人;保交楼压力之下,地方国资平台也需要更听话、更能执行政策的高管。换帅很多时候是股权变更的“副产品”。
4. 薪酬断崖式下降进一步削弱老高管的留任意愿
年薪从几百万跌到几十万,同时还得天天背负巨额债务、烂尾维权、监管约谈,换谁都不想干。主动辞职或者被“劝退”的情况其实比外界看到的更多,只是企业对外统一口径说是“工作需要”或“到龄退休”。
5. 更宏观的背景:房地产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中央定调“房住不炒”、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促进共同富裕,房地产的系统重要性被刻意降低。政策底线是“防系统性风险”,但不再是“保增速、保规模”。在这种大方向下,房企只能自己艰难转型,政府不会再像2009、2016年那样大水漫灌式救市。
当前这波换帅不是周期性调整,而是结构性、永久性变革的前奏。未来2-3年仍会有更多房企要么成功蜕变为“城市运营商”,要么被并购、退出。活下来的企业规模不一定最大,但一定是对政策最敏感、资产最轻、现金流最稳的那一批。老一代地产大佬的时代正在集体落幕,新一代更懂资本运作、更熟悉政策的职业经理人正在上位。这既是行业的阵痛,也是中国经济告别地产依赖、走向高质量发展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