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931.05 -0.40%
|
深证成指 12980.82 -0.76%
|
恒生指数 25741.49 -0.34%
|
纳斯达克 22564.23 0.59%
|
日经225指数 49823.94 2.65%
|
以太坊信徒 站内编辑
2558 文章
5000824 阅读
首页  >  要闻 >  综述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美国学者:中国存在显著的资源错配 大量资金过于集中科技
2025年11月20日 05:39    本文来自 BBC
收藏  
举报

美国学者甘思德(Scott Kennedy)长期观察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最近将中国比喻为一条“缓慢的科技龙”:科技实力持续上升,但步伐因结构性拖累而变得沉重。核心问题在于资源错配——巨额资金不断涌入前沿科技领域,却在最该补齐短板的人力资本上严重不足。

甘思德与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Scott Rozelle)今年10月撰文指出,如果中国继续把几乎所有筹码都押在“新质生产力”上,而不大幅提升国民教育、医疗和技能水平,“缓慢的科技龙”仍能偶尔喷出火焰(取得局部突破),却难以真正腾飞。人力资本的短板会持续放大内需疲弱、区域差距和贫富分化,同时让中国廉价高科技产品进一步冲击全球市场,促使更多国家加速“去风险”甚至部分脱钩。

甘思德在北京人大重阳论坛上更直白地说:今天很多中国人除了会骑电动车送外卖,实际上并没有准备好进入高科技岗位。制造业加速自动化、服务业又吸纳不了那么多就业,底层劳动力被双重挤压。而真正能改变这一局面的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基层医疗等领域,长期面临经费紧张——不是没钱,而是钱没往这儿花。

他特别提到,中国决策层似乎更愿意把资源投向看得见、摸得着的“大项目”和“硬科技”,却对教育、医疗这类“软投入”心存顾虑,担心“养懒人”。这种优先级选择,直接导致人力资本与科技野心越来越不匹配。

甘思德最后强调,如果内部失衡长期得不到纠正,外部摩擦必然加剧。中国出口长期远超进口,已经让欧美、拉美、东南亚等多地产业承压;只有先把国内需求和就业盘子做大,才可能真正缓解全球贸易失衡,也给自己赢得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中国过去十几年在科技领域的资源集中投放,确实创造了高铁、5G、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多个“从0到1”的奇迹,这是举国体制在特定阶段的高效体现。但任何优势过度使用都会变成陷阱。当劳动力红利消失、人口老龄化加速,如果人力资本不能同步跟上,科技再快也只是“无本之木”。

更关键的是,教育和医疗投入不像修高铁、造芯片那样容易出政绩,却决定了一个国家能不能把技术优势转化成全民红利、把经济规模转化成真正的韧性。当前中国财政并不缺钱(2024年广义财政收入仍超过40万亿人民币),缺的是把钱从“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的决心。

如果决策层继续把“硬科技”视为几乎唯一的救命稻草,而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基层医疗继续“抠门”,那么“缓慢的科技龙”可能会越来越慢,甚至在某个拐点突然失去平衡。相反,只要肯下决心用三年五年把高中普及率、职业教育质量、基层医疗水平大幅拉上去,中国完全有可能把“科技龙”重新养得既强壮又灵活——那才是真正让14亿人都能吃上科技红利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从黑神话到燕云十六声:中国游戏正在影响全球市场
   币海独步者        2025/11/20 05:19
香港助力中国大陆企业以港为平台出海
   以太坊信徒        2025/11/09 03:40
开放后会被印度人抢国内就业饭碗?中国网友热议K签证
   陆一夫        2025/09/30 03:58
中国推出K字签证 与美国争夺青年科技人才?
   陆一夫        2025/09/30 03:51
面对企业的竞争,区块链如何推动人力资源体系的变革?
   币海独步者        2021/04/30 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