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内阁府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7-9月)实际GDP环比折年率下降1.8%,出现六个季度以来的首次萎缩,但降幅明显小于市场此前普遍预期的-2.5%。换算成季度环比,仅下降0.4%,也好于预期的-0.6%。

出口成为最大拖累。美国在第三季度正式对日本商品加征关税(汽车27.5%、大部分工业品25%,双方9月协议后统一调整至基本15%),导致日本车企此前“抢跑”提前出口的红利彻底消失,出口量大幅回落。净出口对GDP贡献由上季度+0.2个百分点转为-0.2个百分点。企业普遍选择以降价而非减产的方式消化关税成本。
不过,内需表现相对稳健。占经济比重超过一半的个人消费环比增长0.1%,虽低于上季度的0.4%,但符合预期;资本支出环比大增1.0%,远超市场预估的0.3%。住宅投资因4月起实施更严格的节能法规而明显下滑,属于典型的一次性扰动。

多位经济学家认为,这次收缩更像是“技术性回调”,而非趋势性衰退的开端。明治安田研究所前田一贵指出,剔除一次性因素后,日本经济仍缺乏强劲内生动力,但未来一至两年仍将维持温和复苏轨迹。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会田卓司(同时也是高市早苗经济政策核心小组成员)更直言,在经济出现萎缩的背景下,12月日本央行若加息将是“政策失误”。
日本政府层面态度偏乐观。经济再生大臣鹈田三郎强调,个人消费已连续六季度正增长、设备投资连续四季度上升,根本趋势没有改变。私营机构预测第四季度GDP环比将反弹0.6%左右。
高市政府正加紧制定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据报道,财政大臣片山皋月周末透露,刺激规模预计将超过17万亿日元(约1100亿美元),重点放在提升家庭实际收入上。野村证券经济学家野崎雨一郎认为,冬季至明春一系列补贴和减税措施落地后,消费有望在2026年上半年明显回暖。

日本经济正处于一个非常典型的“外需骤停、内需接棒”的过渡期。美国关税只是导火索,更深层问题是过去十年日本严重依赖“出口拉动+超宽松货币”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极限:人口老龄化、工资涨幅长期落后于物价、企业设备投资谨慎、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高企,这些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因为日元大幅贬值或疫情后报复性反弹而真正解决。
积极的一面是,日本并未滑入衰退深渊。资本支出连续四个季度正增长,说明企业在AI、半导体、绿色转型等领域仍在积极布局;工资谈判2025年春斗已基本锁定5%以上涨幅,如果能持续两年,日本就有希望彻底摆脱“通缩思维”,进入温和的“工资-物价”正循环。
风险点在于:如果美国经济复苏力度弱于预期,日本央行可能继续推迟加息→日元进一步贬值→进口通胀加剧→实际收入继续被侵蚀→消费再度疲软,形成恶性循环。高市政府现在推出超17万亿日元的刺激,规模看似很大,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可能是把原先已列入预算的项目重新包装,真正新增的“真金白银”可能有限。如果2026年消费税再次讨论上调(目前已有声音),政策空间会进一步被压缩。
总的来说,日本经济短期会“先抑后扬”:2025财年增长大概率在0.8%-1.2%之间,2026年可能加速到1.5%左右,但要实现高市提出的“名义GDP 1000万亿日元”中期目标,仍需更彻底的供给侧改革(移民、女性就业、劳动力再分配)和更大胆的再分配政策配合。否则,日本很可能继续在“失去的四十年”边缘徘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