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972.03 -0.46%
|
深证成指 13202 -0.11%
|
恒生指数 26362.77 -0.79%
|
纳斯达克 22900.59 0.13%
|
日经225指数 50323.91 -0.10%
|
陆一夫 站内编辑
3968 文章
6539569 阅读
首页  >  要闻 >  商业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去风险?不,是去竞争力:美国品牌在中国的真实困境
2025年11月17日 06:02    
收藏  
举报

随着中美经贸摩擦持续,美国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处境越来越像一场高难度的持久战:一边要应对地缘政治压力带来的“去风险”需求,一边又必须直面本土品牌近乎碾压式的竞争。过去五年,很多美国消费品牌在中国从“高光时刻”滑向“守住底线”。

星巴克是最典型的案例。1999年它带着“第三空间”的浪漫概念登陆北京,曾经几乎是高端咖啡的代名词。可今天,瑞幸、Manner、库迪等本土玩家已经在门店数量、客单价覆盖范围和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全面超越。瑞幸超过90%的订单来自App,星巴克却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线下场景;本土品牌一周就能上新一款爆款,星巴克却要等西雅图总部走完全球审批流程。结果就是残酷的数字:2021—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区收入从37亿多美元跌到30亿美元左右,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34%缩水到2024年的14%(Euromonitor数据)。11月初,星巴克宣布把中国大陆直营业务约60%的股权以约40亿美元价格转让给香港私募基金博裕资本,自己退居40%少数股东。几乎同一时间,汉堡王把中国业务多数股权卖给北京一家私募,换来3.5亿美元资金和“2035年开到4000家店”的激进目标。连欧洲选手迪卡侬也准备出售中国业务约30%股份,估值10—15亿欧元。

这不是孤例,而是一场集体退让。本土品牌不再是“低价山寨”,而是把供应链效率、数字化能力和对消费者的微妙洞察做到了极致。129个电动车品牌、5万多家咖啡连锁、45万家奶茶店——这种竞争密度放在全球任何市场都堪称地狱难度。国际品牌曾经靠“洋气”收溢价的日子彻底结束了。

合资,正在成为美国消费品牌在中国的“新常态”。但这一次和90年代强制合资完全不同——那时是政策要求,现在是生存所迫。跨国公司需要本土伙伴带来三样东西:资本、速度、人脉。没有这些,他们连跟上微信小程序迭代的速度都做不到。

中国消费市场已经完成“从崇洋到理性”的切换,消费者不再为“外国月亮圆”买单,只为“谁更快、谁更便宜、谁更懂我”买单。美国品牌如果还抱着“我是全球品牌所以你得给我溢价”的傲慢,必然继续失血。

合资确实能暂时止血,但治不了根。本土伙伴可以帮你快速开店、做爆款、接支付宝微信,却很难帮你重建品牌心智。星巴克卖股权换来的很可能只是“续命”,而不是“翻盘”。真正决定胜负的,还是产品创新速度和文化适配度——这两样恰恰是大多数美国消费品牌最弱的环节。

对美国企业来说,最大的战略错误不是留在中国被本土品牌打,而是彻底退出后连“回来的门票”都没有。中国14亿消费者的习惯一旦被本土品牌彻底塑造,再想撬动几乎不可能。苹果、耐克可以把生产搬到印度、越南,但星巴克、汉堡王、雅诗兰黛这种高度依赖本地消费场景的品牌,离开就等于慢性死亡。

所以我认为未来五年,美国消费品牌在中国会有三种结局:

极少数真正做到“在中国、为中国”的(如Costco、Apple Store)继续活得不错;

大多数会继续通过出售股权换取本土资源,变成“外国脸、中国心”的混合体,市场份额继续下滑但不至于归零;

少数反应迟钝的会逐步退出,之后再想回来时发现已经没人记得它们是谁。

这不是“去风险”,而是“不得不面对现实”:在一个本土品牌全面崛起的市场,外国玩家已经没有“躺赢”的资格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使用 CPI 数据指导政策 错得离谱
   鲁克        2025/11/17 07:07
仅京东发布“双11”战报 中国电商平台淡化销售额比拼
   陆一夫        2025/11/13 09:15
星巴克以40亿美元出售中国业务 博裕资本能否开启新篇章?
   以太坊信徒        2025/11/04 06:31
中国餐饮品牌在东南亚大肆扩张,挑战星巴克和麦当劳?
   陆一夫        2025/03/18 05:36
面对竞争压力 中国消费品牌爆发价格战
   流动的沙        2024/01/09 08:58
加密巨头争夺火币多数股权,孙宇晨是其中之一
   流动的沙        2022/08/15 07:17
全球品牌退出俄罗斯并非易事
   陆一夫        2022/03/30 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