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4018.6 0.53%
|
深证成指 13427.61 0.18%
|
恒生指数 26649.06 1.55%
|
纳斯达克 23004.54 -0.21%
|
日经225指数 50911.76 1.26%
|
林天心 初级编辑
429 文章
488124 阅读
首页  >  要闻 >  综述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摩根士丹利:中国地产告别“快钱时代” 迎来“慢钱”价值
2025年11月10日 02:41    
收藏  
举报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房地产行业一路高歌猛进,几乎所有人都在忙着盖房子、卖房子。但如今,风向变了。摩根士丹利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随着新房销售持续萎缩,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从“快进快出”的开发模式中抽身,转而把重心放在能带来稳定现金流的业务上——比如收租金、做物业。这种转变看似被动,实则可能是整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

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私人住房的年需求已经明显放缓。2016到2021年,每年还能卖出1800万到2000万套;但到了2024至2030年,这个数字预计会降到1500万至1700万套。更值得注意的是销售结构的变化:一手房销量可能在2035年跌到每年600万套,远低于2023年的880万套,更别说与高峰期每年1400万套的水平相比了。与此同时,二手房交易却在稳步上升,有望从每年800万套增至900万套,占整体住房销售的比例也将从过去的不足两成,一路攀升到六成,并在2040年达到七成以上。换句话说,房子不再只是“造出来就卖掉”的商品,而是逐渐变成需要长期运营的资产。

面对这样的现实,开发商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存方式。一些头部企业已经行动起来,把资源集中到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虽然这些地方地价高、利润薄,但胜在资产保值能力强,更适合长期持有。更重要的是,那些早早布局了购物中心、写字楼等投资性物业的企业,在行业寒冬中反而显得更有韧性。比如华润置地,尽管开发业务的利润率不断被压缩,但2024年的核心收益相比2021年只下滑了4%;而同期中国海外发展的利润却腰斩还多。龙湖集团则靠着900亿元的长期经营性贷款,成功为到期债务再融资,在销售额暴跌超65%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不错的流动性。

摩根士丹利认为,这种从“开发商”向“房东”甚至“资产管理人”的转型,不只是应对当下困境的权宜之计,更是向成熟市场靠拢的必然路径。放眼全球,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市值分别占到整个行业总市值的90%、94%和95%。相比之下,中国的C-REIT起步虽晚,但潜力巨大——尤其考虑到许多大型开发商手握大量优质租赁资产,却尚未大规模参与REITs发行。

短期来看,稳定的租金和管理费收入,正在成为房企抵御周期波动的“安全垫”;长期而言,这场从“卖房”到“管房”的转变,或许会彻底重塑行业的估值逻辑。对那些早已未雨绸缪的企业来说,这未必是退潮,而可能是一次真正建立长期价值的机会。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高盛投行实习生的一天是怎样的?
   股海柠檬精        2025/07/30 04:32
A股库存股尽数抛售 万科在流动性危机下奋力 “自救”
   陆一夫        2025/06/16 08:42
摩根士丹利以贷款和债券的形式注资xAI 50亿美元
   大存        2025/06/10 05:48
大摩最新研报:最高看涨特斯拉100%至800美元
   以太坊信徒        2025/01/14 02:58
深度:iSTOX获重庆支持!大中华STO合规进程能否开启?
   吴说区块链        2021/02/25 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