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消费习惯悄然转变的这几年,购物中心的“面孔”也在一点点改变。曾经寸土寸金、非奢侈品牌不可进驻的一楼临街铺位,如今越来越多地被泡泡玛特、Jellycat这类潮流玩具店占据。
武汉一家核心商圈的商场里,原本属于Air Jordan的位置已经挂上了泡泡玛特的新店横幅——明年开业后,这家主打Labubu玩偶的门店将紧邻Tiffany & Co,正对Prada。这样的场景,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了全国商业空间重构的真实写照。
这种变化背后,是一种被业内称为“情感消费”的新趋势在起作用。人们不再只为实用或身份象征买单,而是更愿意为那些能带来片刻愉悦、治愈或社交谈资的小物件掏钱。一个盲盒、一杯高颜值奶茶、一次室内攀岩,甚至只是在一个绿植环绕的开放空间里坐一会儿,都可能成为消费的理由。

为了抓住年轻一代的心,商场纷纷调整业态组合,引入玩具、户外装备、香水、茶饮乃至电动车品牌,同时改造空间:增加自然光、留出更多公共区域、种上室内树木——一切只为营造一种“来了就不想走”的氛围。
这股转向并非凭空而来。自疫情以来,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居民消费意愿持续疲软,叠加房地产市场长达五年的下行,许多家庭财富缩水,对未来收入也更为谨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3%,远低于疫情前动辄10%以上的增速。
奢侈品市场更是明显降温——贝恩公司指出,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在2021年达到4710亿元的峰值后一路下滑,2024年已跌至3800亿元,今年还可能再降2%到5%。
但有意思的是,在整体消费收缩的大环境下,一些主打“情绪价值”的品牌却逆势上扬。泡泡玛特今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飙升约245%,蜜雪冰城也录得39%的增长。它们卖的不只是产品,更是一种轻松、治愈、可分享的生活方式。
相比之下,传统依赖高毛利支撑高租金的服装品牌则压力倍增,这也倒逼商场业主重新思考租户结构。仲量联行的观察显示,那些服装店铺占比过高的商场,如今不得不做出更大幅度的调整。
市场的冷暖直接反映在空置率和租金上。截至2025年9月底,全国购物中心平均空置率达到10.5%,比2019年高出近3个百分点;一线城市虽然表现稍好,但也从2019年的约6%升至8.3%。
与此同时,主要城市商业街的平均租金已从2019年上半年的每平方米每天25.6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4.16元。毕马威的数据还显示,今年新开的零售面积只有2021年的四分之一,扩张脚步明显放缓。
面对这一局面,头部开发商开始主动求变。恒隆地产在中期报告中提到,尽管其在内地的商业租金收入略有下滑,但判断中国家庭整体仍具备消费能力,只是消费逻辑变了——人们依然愿意花钱,但更看重体验感与情感共鸣。
报告特别点名泡泡玛特、蜜雪冰城和老铺黄金,称它们代表了“新消费”的方向,并已陆续引入旗下项目。
从炫耀性消费到情绪疗愈,从品牌符号到生活仪式感,中国消费者的购物车正在经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转型。而购物中心,作为这场变革最直观的舞台,正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既能逛、又能玩、还能“被治愈”的地方。
或许未来某天,我们走进商场,不再是为了买一件衣服,而是为了和朋友一起拆一个Labubu盲盒——那一刻的笑声,就是消费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