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西贝预制菜的论战近期在社交平台炸开了锅。科技创业者罗永浩在西贝莜面村用餐后,于微博公开质疑其 “几乎全部使用预制菜却售价高昂”,呼吁立法强制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这一发声迅速将西贝及其创始人贾国龙推向舆论风口,也让预制菜行业的诸多痛点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事件伊始,罗永浩的吐槽并非无的放矢。他在后续直播中展示了西贝备餐视频,画面里门店厨师从冻库取出标注 “18 个月保质期” 的冷冻鲈鱼,还有厨师坦言羊排可冷藏过夜供次日食用。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价格问题,西贝一款 “古法馒头” 单价高达 21 元,罗永浩对比发现,这一价格已接近米其林餐厅同类产品,而西贝人均消费虽较去年有所下降,但 83.66 元仍比同类西北菜高出 50%,“预制菜卖现做菜价格” 的质疑声浪越来越高。
面对质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回应显得强硬却缺乏说服力。他紧急从新疆度假赶回北京,复盘罗永浩就餐过程后坚称 “没有一道是预制菜”,甚至指责罗永浩言论 “恶心”“造成巨大伤害”,扬言要提起诉讼,还称罗永浩是 “网络黑社会”。西贝虽随后公布了 42 页长声明,详细列出罗永浩所点 13 道菜品的制作流程,开放全国 370 家门店后厨供参观,试图自证清白,但这些举措未能扭转舆论。罗永浩引用中国蓝新闻采访视频,西贝厨师承认 “煮好的羊排能用三餐,半成品可冰冻过夜”,让西贝的辩解更显苍白。9月15日中午,西贝公关团队公开道歉,给这场论战画上句号。
从争议核心来看,本质是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的严重割裂。贾国龙主张西贝 “无预制菜”,依据是 2024 年 3 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通知 —— 连锁餐饮中央厨房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等不纳入预制菜范围。可在消费者眼中,看到厨师从密封包装取原料解冻、使用长期冷冻食材,就直观认为是预制菜。罗永浩精准抓住这一认知差,强调 “该信普通人常识”,消费者去餐馆期待 “当天现做”,而非 “9 个月前做好再加热”,这番话引发大量共鸣,他的直播在微博平台观看量突破 500 万,90% 网友表示支持。
更具戏剧性的是,贾国龙对预制菜的态度曾发生 180 度转变。2021 年西贝扩张时,因门店面积、明火限制,多地门店依赖中央厨房,当时他公开宣称 “好菜都是预制出来的,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可 2023 年预制菜进校园引发反对后,“预制菜” 成负面词汇,加上六部门通知界定,西贝便统一口径称 “中央厨房预制工艺”,不再提 “预制菜”。这种态度转变,让消费者对西贝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这场论战的结果,清晰呈现出 “罗永浩赢了,西贝输了” 的局面。罗永浩不仅赢得了舆论支持,还推动了行业规范进程 —— 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不添加防腐剂” 要求,还将餐饮门店预制菜使用情况纳入信息披露范畴,这正是罗永浩呼吁的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而西贝则付出了沉重代价。受舆论影响,西贝日营业额连续下降,预估第三天损失达 200-300 万元,客流量断崖式下滑。更严重的是,品牌形象受损,消费者对其 “价格高”“不透明” 的负面印象加深。此前西贝虽通过中央厨房压缩 30% 人力成本、降低 15%-20% 采购成本,但也导致菜品味道下滑,2024 年销售额已全国平均下降 10%,此次事件更是让其雪上加霜,贾国龙坦言这是西贝 “最大外部危机”,“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希望留住顾客”。
这场风波远超个人吐槽范畴,它折射出预制菜行业 “野蛮生长” 的现状,也反映出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化、高性价比的迫切需求。罗永浩的胜利,是消费者知情权意识觉醒的胜利;西贝的失利,则为所有餐饮企业敲响警钟 —— 在消费愈发理性的当下,唯有尊重消费者、保持透明诚信、合理定价,才能在市场立足,一味强硬辩解、回避问题,最终只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而即将出台的预制菜国标,也将推动行业从 “野蛮生长” 迈向 “合规时代”,让餐饮市场更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