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843.6 1.14%
|
深证成指 12571.37 2.25%
|
恒生指数 24998.82 -0.81%
|
纳斯达克 21727.01 0.63%
|
日经225指数 42828.79 0.73%
|
罗斯巴德 总管理员
1863 文章
3277987 阅读
首页  >  要闻 >  鲁克有约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流量繁荣经济脆弱的中国播客生态
2025年08月27日 08:00    
收藏  
举报

2025年8月中旬,中国互联网世界被一档超长视频播客点燃 -- 企业家转型内容创作者的罗永浩,推出首档深度对话节目《罗永浩的十字路口》,首期便邀请新兴电动车品牌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展开对谈。这场长达五小时的对话,没有快节奏剪辑,没有娱乐化噱头,却在单一平台瞬间突破200万次观看,弹幕里满是“久违的深度对话”“听不够”的反馈。这一现象不仅标志着中国重量级创作者开始效仿Lex Fridman、Dwarkesh Patel等国际深度播客模式,更折射出中国播客市场“冰火两重天”的独特生态:名人加持的视频播客风头正劲,而无数独立音频播客主却仍在生存边缘挣扎。

几乎与此同时,英国《金融时报》记者Edward White的报道为这一生态提供了数据:2025年中国播客听众规模预计将达1.5亿,相较于五年前不足100万的基数,增长幅度堪称爆炸式。但这组亮眼数据背后,是创作者在“满足听众好奇心”与“把握监管边界”之间的小心翼翼——他们既要挖掘有价值的内容,又需自我审查规避敏感话题,这种平衡成为推动市场扩张的特殊动力。

若要拆解中国播客生态的矛盾,中美播客架构的结构性差异是核心钥匙。美国播客的根基是开放的

RSS feed体系:创作者上传内容后,可通过RSS将音频分发至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全平台,听众订阅后即便创作者更换平台,也能通过RSS同步追踪,平台仅扮演“内容发现工具”,而非掌控流量的“守门人”。这种开放模式催生了多元的变现路径:Patreon订阅、主持人口播广告、线下活动门票、周边产品销售等,均无需平台审批。以2023年为例,美国播客广告收入达19亿美元,2024年更预计突破20亿美元,其中主持人口播广告因依托“听众对主持人的信任”,品牌召回率远超标准化广告,形成了“信任变现”的稳健闭环。更重要的是,即便视频播客兴起,美国听众在YouTube消费播客时,开放分发的本质未变,只是多了一种触达形式。

反观中国,播客生态被平台主导的封闭体系牢牢掌控。喜马拉雅、荔枝FM、小宇宙等平台包揽了内容推荐、审核、变现的全流程:创作者上传音频后,能否被发现、获得多少曝光,完全依赖平台算法;听众关系也归属于平台,一旦算法调整或创作者换平台,积累的粉丝便可能“清零”。这种封闭性直接挤压了独立播客的生存空间——平台更倾向推送付费知识课、有声书、情感脱口秀等“算法友好型”内容,这类内容变现快、用户接受度高,而依赖慢热忠诚度的利基音频播客(如深度行业分析、小众文化讨论)则难以获得流量倾斜。以喜马拉雅为例,2023年其营收达61.6亿元、净利润2.24亿元,商业规模可观,但绝大多数独立创作者从中获得的分成微乎其微,不少人需靠微信群咨询、直播带货等跨平台收入补贴播客创作。

注意力环境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独立播客的困境。美国68.7%的工作者独自驾车通勤,30-60分钟的通勤时间里,“眼睛忙碌、耳朵空闲”的场景恰好适配60-90分钟的深度播客;美国家庭中的私人办公室、安静角落,也为长时间聆听提供了物理空间。而中国城市中,2024年轨道交通客运量达322.4亿人次,地铁里的拥挤、嘈杂与注意力分散,让沉浸式聆听成为奢望。更关键的是,抖音、快手、Bilibili等短视频平台已深度嵌入用户生活--算法的高度个性化推送、秒级触发的多巴胺反馈,让用户习惯了“碎片化信息获取”,播客所需的“长时间专注”在这种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争夺用户时间变得异常艰难。

审查机制则为内容创作划定了隐形边界。为维持平台曝光、避免内容下架,独立播客主常陷入“自我审查”:避开社会议题、深度时政讨论,聚焦于知识科普、生活技巧、情感疏导等“安全内容”。这种“内容趋同”让播客失去了建立深度信任的核心--就像“怪人”播客曾尝试邀请法学教授讨论同性恋小说作者被追责的话题,这类突破边界的内容虽能引发共鸣,却难以成为常态,更多播客只能在“信息性”与“情感安全”的框架内徘徊,无法形成类似美国播客的“听众-创作者”强连接。

正是在这样的生态下,罗永浩的视频播客才能“破圈”:Bilibili等视频平台已搭建好成熟的发现、审核、变现体系,罗永浩的个人IP自带流量,二者结合自然能实现高触达;而独立音频播客主既无平台资源倾斜,又无名人光环加持,只能独自对抗算法偏见、注意力稀释与内容边界,生存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中国播客生态并非没有破局的可能。小宇宙FM已开始探索“播客迁移工具”,试图实现听众跨平台跟随,这正是“听众可迁移性”的初步尝试;若能进一步建立主持人口播广告的品牌安全标准,让品牌敢于投放、创作者获得稳定收入,再搭配会员订阅、社区打赏等“非交易性变现”模式,或许能逐步摆脱对平台的依赖。但这些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平台让利、监管包容与用户习惯的改变,在这些条件成熟前,中国播客即便能维持1.5亿听众的规模,也仍将处于“数量繁荣、经济脆弱”的状态,独立创作者的生存困境,恐怕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罗永浩的十字路口上线 中国人播客时代开启了
   鲁克        2025/08/26 04:03
天水幼儿园中毒案真的是愚蠢这么简单?
   罗斯巴德        2025/07/09 12:27
欧易加密交易所合规化加强对用户资金来源的审查而陷入舆论风暴
   鲁克        2025/07/07 04:24
尽管有特朗普支持 加密货币仍选择MiCA而非美国
   币海独步者        2025/06/23 05:10
马斯克把18家全球最富有的公司告了
   罗斯巴德        2025/06/03 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