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标准将首次为预制菜提供统一定义,涵盖分类、原料、加工工艺、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并明确“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要求,餐饮门店是否使用预制菜也将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罗永浩与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围绕预制菜的公开论战,将行业标准缺失和消费者知情权问题推向前台。中国预制菜市场在“野蛮生长”中迎来规范化节点,未来两年,中小厂商或面临并购或退出,头部企业则有望借机扩张。
根据参与起草的专家透露,《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聚焦“安全底线”,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不添加防腐剂,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草案还规范了原料选择、加工工艺及冷链运输要求,首次提出餐饮门店必须明示是否使用预制菜及具体使用情况。
业内人士估算,草案对“防腐剂禁令”和冷链升级的要求将推高生产成本15%-30%。中小型预制菜工厂若无法承担设备改造和技术升级费用,可能在国标生效后两年内被并购或退出市场。
反观头部品牌,如味知香、千味央厨,凭借规模效应和资金实力,有望通过标准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化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2026年突破7490亿元,CAGR达24.3%。国标的出台将加速行业整合,推动从“野蛮生长”向“合规时代”过渡。
预制菜行业的快速扩张与公众认知的脱节,集中体现在罗永浩与西贝餐饮的激烈争论中。2025年9月,罗永浩在直播中质疑西贝使用冷冻半成品(如西兰花冷冻2年、使用转基因大豆油),称其“按正常人类理解就是预制菜”,与西贝“西北菜、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不符。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回应,西贝严格遵循国家定义,“100%没有预制菜”,所有菜品在门店完成最终烹饪。
9月12日,贾国龙透露,受舆论影响,西贝日营业额连续两天下降100万元,预计第三天损失达200-300万元。
预制菜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罐头食品,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其军事用途。现代意义上的预制菜始于1950年代美国的“电视餐”(TV dinner),一种冷冻即食餐食,依托中央厨房、冷链物流和真空保鲜技术普及。中国预制菜起步较晚,1990年代受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连锁启发,速冻饺子和净菜加工兴起。
2010年后,餐饮连锁化和外卖热潮加速了预制菜发展,2020年疫情后家庭需求激增。2021年,味知香成为A股“预制菜第一股”,标志产业化提速。据统计,全国预制菜企业从2018年的8000家增至2022年的7.6万家,2024年市场规模占餐饮市场的8.8%。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餐饮市场规模达5.5万亿元,连锁化率升至23%。中央厨房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出菜率和口感稳定性,但也引发消费者对“现炒”预期的落差。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出台,将为行业划定红线,强制披露要求或重塑餐饮消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