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被广泛视为其标志性谈判风格的延伸,这种风格深受其1987年著作《交易的艺术》(The Art of the Deal)影响。该书强调大胆威胁、制造紧迫感、灵活妥协以及将谈判视为零和游戏的核心原则。在2025年的第二任期中,特朗普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全球贸易战,通过关税作为杠杆,旨在减少贸易逆差、保护美国产业并迫使对手让步。分析家常将此比作“交易的艺术”遇上全球现实:特朗普通过高调宣布关税(如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25%-35%关税、对欧盟的30%关税)来制造压力,然后通过延迟或豁免(如90天宽限期)换取谈判成果。 然而,这种策略也引发争议:一些人视其为天才谈判艺术,另一些则批评其造成经济不确定性和盟友疏离。
关键谈判艺术元素
特朗普的关税谈判策略可归纳为几个核心元素,这些在2025年的贸易行动中反复显现:
1. **大胆威胁与制造杠杆**:特朗普常突然宣布高额关税(如对巴西的50%、对中国额外10%-145%),将其定位为“互惠贸易”的起点。这种“先发制人”的威胁旨在迫使对手迅速谈判,避免拖延。例如,2025年4月,他通过与苹果CEO Tim Cook的电话谈判,避免了对iPhone的145%关税,转而获得苹果承诺在美国投资。 X平台上,用户将此比作“机会主义强加”,而非传统双边协议。 这反映了《交易的艺术》中“用大棒说话”的原则:威胁是起点,妥协是结果。
2. **灵活性和“艺术性”让步**:特朗普的关税往往“反复无常”——宣布后可能延迟(如将欧盟和墨西哥关税截止日期推迟至8月1日),以换取让步。这被白宫描述为“交易的艺术”谈判的一部分。 例如,2025年7月,他与印尼和菲律宾达成协议,降低关税以换取市场准入和投资承诺。 市场分析师视此为谈判策略,而非政策混乱,导致股市短暂波动后反弹。
3. **逐个击破与分化对手**:特朗普避免全面贸易战,转而针对特定国家(如对加拿大35%、巴西50%),防止欧盟和中国等形成联合阵线。 这类似于“分而治之”:通过单独信函(如对泰国的36%关税威胁)迫使各国独立回应。 中国则采用“拖延艺术”应对,延长谈判以增强自身实力。
4. **将关税作为多功能工具**:不止于贸易,特朗普用关税整合地缘政治,如对俄罗斯贸易伙伴的100%二级关税,迫使谈判结束乌克兰冲突。 这扩展了谈判范围,但也增加了复杂性。
优劣之处总结
特朗普的谈判艺术在短期内有效,但长期影响分歧较大。以下表格基于经济分析和实时市场反馈,概述其优劣:
方面 | 优势 | 劣势 |
---|---|---|
谈判成效 | 通过威胁达成具体协议,如与中国从145%降至30%、与越南和印尼的投资承诺,提升美国杠杆。 | 造成盟友不信任,如欧盟和中国未能团结但各自报复,损害美国信誉。 |
经济影响 | 市场视威胁为“噪音”,优先强健盈利(如Nasdaq创纪录),并迫使对手如泰国提供零关税准入。 | 引发不确定性和波动(如股市小幅下跌、供应链中断),企业抱怨“希望与混乱”并存。 |
战略灵活性 | 延迟和豁免(如90天宽限)允许调整,证明为有效工具而非僵化政策。 | 适得其反风险高:批评者称策略“反噬”,如加拿大谈判停滞、经济顾问无法解释50%巴西关税。 |
整体评估 | 符合《交易的艺术》原则,短期内保护产业并注入不确定性作为武器。 | 可能加剧全球分裂,长期成本高于收益,如盟友转向其他伙伴。 |
总体而言,特朗普的关税谈判艺术是其个人风格的放大镜:大胆、不可预测且注重即时成果。它在2025年帮助美国在某些双边协议中占优,但也制造了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引发是否“适得其反”的辩论。 未来效果取决于对手响应,如中国“拖延”策略的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