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可能推高美国消费者成本的关税上涨,特朗普总统的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供给侧政策,旨在提升国内生产并稳定物价。
这些措施从放松能源管制到扩大关键矿产开采,都试图通过增加市场上的商品和资源供给,来抵消通胀压力。虽然对来自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的进口品征收关税引发了价格上涨的担忧,但白宫认为,在能源、农业和稀土等关键领域扩大美国产量,将有助于控制成本,甚至在某些领域带来通缩效应。
刺激石油供给以抑制燃料成本
特朗普政策的核心之一是通过放松化石燃料生产的管制,来增加供给并降低能源价格——能源价格往往会传导到整体通胀。任期伊始,特朗普签署了行政命令,放松对页岩油钻探的限制,旨在“释放美国能源”,通过加快许可审批并开放联邦土地。这包括审查那些阻碍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法规,重点针对像二叠纪盆地这样的页岩油产区。
这些举措已经显现出一些效果。2024年,美国原油产量已经创下纪录(平均为1320万桶),2025年的预测显示产量咳将小幅增加至约每天1359万桶,尽管全球油价低迷在75美元/桶左右。 不过,专家指出,市场力量而非单纯的放松管制在驱动产量——低油价会抑制新钻探,因此增长可能只是渐进式的。
特朗普还在中东开展外交努力,以确保原油供给,特别是针对非电动汽车。他的政府促成了停火和石油协议,包括与沙特阿拉伯的合作,以稳定全球供应并防止霍尔木兹海峡等要道的中断。 这些谈判有助于压低油价,在地区停战后,布伦特原油跌至两周低点。 通过在推动国内生产的同时确保稳定进口,这一政策旨在保护美国人免受关税相关燃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不过长期成功取决于避免新冲突。
进口激增与囤货:缓冲短缺的影响
关税不会一夜之间生效,特朗普的关税推迟,给了进口商时间来囤积商品,制造暂时的供给过剩,从而缓解后期的价格压力。例如,在8月关税上调前,美国西岸港口囤货效应明显。洛杉矶港6月创纪录892,340 TEU,比去年增长8%, 长滩港类似,也创纪录842,446 TEU,塔科马增长33.3%, 公司们争相进口节日和返校用品。主要受关税延迟前进口商囤货影响、这种“关税鞭打”效应意味着货架在第四季度仍将满载,可能导致仓库爆满而引发折扣,化库存降价,可能对通胀上升,起到对冲的作用。
此外,美国紧急从巴西进口大量鸡蛋,以解决“蛋荒”问题。这帮助稳定了食品价格,避免了供给短缺引发的通胀。 牛奶和农产品价格也出现回落,这得益于国内农业生产的扩张和进口补充。具体来说,在牛奶方面,2025年农场级牛奶价格在5月份比2024年同期低12.5%,全年预测显示价格将下降,主要由于产量增加——USDA将2025年牛奶产量预测上调至2278亿磅,比上月增加5亿磅,这得益于奶牛群规模扩大和饲料成本下降0.60美元/英担;进口奶制品(如从欧盟和新西兰的奶酪和奶粉)也增加,帮助平衡国内需求,避免价格反弹。 在农产品方面,主要作物如玉米的价格预计平均每蒲式耳4.50美元,较2024年下降约15%;大豆降至每蒲式耳11.00美元左右,下跌10%-20%;小麦价格也下降,这得益于种植面积增加和可变生产费用降低(如燃料和种子成本),例如玉米产量预计增长5%,加上从拉美(如巴西大豆)的进口激增,导致供给过剩压低价格。
扩大稀土生产与电力基础设施
为了应对未来稀土供给带来的输入型通胀,特朗普政府积极扩建美国最大的稀土工厂——位于加州的Mountain Pass矿,由MP Materials公司运营,不顾潜在的环境污染担忧。这项举措旨在减少对外国(如中国)的依赖,确保关键矿产的稳定供给,从而降低电动汽车、科技产品和国防装备成本的潜在上涨。
具体而言,2025年3月20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要求立即采取措施增加美国矿产生产,包括加快许可和减少监管障碍。 随后,4月15日,他又下令启动第232条款调查,针对稀土和衍生产品的进口进行国家安全评估,推动国内加工能力的提升。 五角大楼据此迅速行动,投资MP Materials以提升美国稀土供应链,目标是到2026年实现年产10,000吨磁铁,相当于2024年美国消费总量,这将直接挑战中国在稀土定价上的主导地位。 此外,苹果公司已承诺投资5亿美元,支持MP Materials的矿场扩张和磁铁制造,包括在德克萨斯州新建一座工厂,预计2026年投产。
这些步骤通过增加国内产量(预计2025年产量将翻番)和建立完整供应链(如从矿石到磁铁的垂直整合),有效缓冲关税可能引发的稀土价格上涨——例如,如果依赖中国进口,关税将直接推高成本,但本土扩张可将价格稳定在当前水平的80%以内,避免通胀传导到消费端。 尽管环保团体批评放松污染管制可能导致水土污染,但特朗普强调国家安全优先,此举已吸引私企投资,证明政策在短期内增强供给的可行性。
在电力方面,政府拨款700亿美元紧急扩建电厂,以解决AI发展造成的电力紧缺。这将增加电力供给,防止能源短缺推高工业和居民成本,支持整体经济扩张而不引发通胀。
地缘政治与国际压力
特朗普还通过遏制俄乌战争扩大化,来稳定全球能源和商品市场。
具体而言,他对俄罗斯施加压力,包括威胁实施“非常严重的”制裁、关税和设定50天内结束战争的最后期限,如果没有达成和平协议,将对俄罗斯及其贸易伙伴征收高额关税。同时,他宣布向乌克兰提供更多武器援助,并在7月14日承诺帮助欧洲加速向乌克兰运送武器,以军事支持的形式间接施压俄罗斯停止入侵。这些措施旨在迫使俄罗斯在谈判桌上让步,避免战争升级导致的全球能源和商品价格波动。
同时,对出口到美国的国家施压,让它们吞下关税成本。例如,日本汽车制造商大幅降价,以维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这间接降低了美国消费者的进口车价格。具体证据显示,在特朗普实施25%汽车进口关税后,日本车企如丰田、日产和本田迅速降低出口到美国的车型价格,上个月出口价格锐减,以牺牲利润的方式吸收关税成本,避免失去市场份额——例如,丰田等公司的美国上市股票下跌4%至7%,但大多数车企(如丰田和本田)选择不提价,而斯巴鲁是少数例外;这一策略导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首次下滑,但帮助稳定了美国车价,避免关税直接传导到消费者。
总体而言,这些供给侧政策通过直接增加国内产量、外交保障进口和战略囤货,来缓冲关税的负面影响。尽管挑战犹存,如市场波动和环境担忧,但初步证据显示,它们在某些领域(如能源和农业)已开始缓解通胀压力。如果这些措施持续推进,美国经济可能在2025年实现更稳定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