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央企联合注资115亿成立中国聚变能源公司,这艘“国家队”旗舰将挑战全球首座全高温超导装置,引爆40万亿美元赛道竞速。
7月22日的上海,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市长龚正与中核集团董事长申彦锋的共同揭牌中宣告成立。这个脱胎于1983年、由中核集团全资子企业蜕变的能源新巨头,瞬间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中国核电、中国石油、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七家巨头联合注资114.92亿元,其中中国核电以10亿元参股,持有6.65%股权。
这绝非普通财务投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入场昭示国家战略的托举,而中国石油的跨界则显露传统能源巨头向清洁能源转型的迫切。清华大学王志刚教授点破关键:“七大股东覆盖技术研发、工程建设、资本运作、产业应用全链条,这是‘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
中美在终极能源领域的竞逐早已白热化。美国年初向聚变研究组织注资1.07亿美元,英国更宣称2040年前建成首座商用聚变电站。中国则凭借数十年技术积累占据关键优势:中核新一代“人造太阳”实现百万安培等离子体高约束运行,上海超导的千米级高温超导带材将装置成本降低40%,自主产业链已然成型。
技术突破的底气正在转化为产业协同的锐气。聚变公司总经理李明透露,本轮融资将投向全球首座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目标2030年前实现氘氚聚变点火。当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力,中国在终极能源赛道上的链主地位愈发凸显。
在聚变商业化冲刺的同时,传统核电正高速护航能源转型。国务院连续四年每年核准10台以上核电机组,在运在建规模全球第一。核电作为基荷能源的价值随风光发电占比提升而放大——单台百万千瓦机组年发电量相当于替代300万吨煤,减碳780万吨。
核电复兴直接推高铀资源需求。铀期货价格两年间从48美元/磅跃至92美元/磅,涨幅92%。手握哈萨克斯坦铀矿的中广核矿业迎来量价齐升,其股价年内涨幅高达85%。
然而聚变商业化仍需穿越最后险滩。中科院专家坦言,当前距持续能量增益目标仍有差距,材料辐射损伤等技术瓶颈待突破。国际能源署估算,首座商用聚变电站造价将是三代核电的3-5倍。
这需要政府、企业与资本的三重护航。当实验室的“人造太阳”真正照亮产业地平线,人类能源史的聚变纪元将不再遥远——这条从基础研究贯通商业运营的完整链条,正由中国全力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