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市场分析,中国汽车制造商在2025年9月的欧洲销量实现了空前突破,刷新了单月最佳纪录。彭博社援引市场研究机构Dataforce的数据显示,比亚迪、上汽集团旗下的MG以及奇瑞等品牌,在欧洲乘用车市场中占据了创纪录的7.4%份额,不仅首次超越韩国车企如起亚的表现,还标志着中国品牌在该地区的渗透率持续加速。

行业分析师本杰明·基比斯(Benjamin Kibies)表示,这种爆发式增长是未来趋势的先兆。“我们正目睹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份额稳步攀升,这将重塑整个汽车生态。”
报道强调,9月的强劲表现延续了前几个月的上升势头。尽管中国品牌在欧洲整体市场占比仍相对有限,但它们正精准锁定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通过推出价格更具竞争力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纯电动车(EV)来抢占市场份额。
作为全球电动车巨头,比亚迪在9月欧洲销量飙升近400%,达到约24,963辆,该公司正积极扩展经销商网络,并丰富PHEV和EV产品线。 其他中国车企如MG和奇瑞同样聚焦于欧洲市场的关键增长点,推动整体销量年比激增149%。
Dataforce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品牌在欧洲PHEV市场的份额环比跃升7个百分点,达到20%;而在EV市场,其份额则增长1.7个百分点,至11%。 这一增长得益于中国车企在电池技术和供应链上的优势,以及对欧洲消费者偏好的快速适应。
我认为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崛起不仅仅是价格战的结果,更是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和可持续转型的深刻体现。这一现象凸显了中国在电池供应链和制造效率上的领先地位,推动了欧洲市场的竞争加剧——本土巨头如大众和雷诺不得不加速EV投资,以应对来自东方的压力。同时,这也暴露了地缘政治风险:欧盟近年来针对中国EV征收的反补贴关税可能短期内抑制增长,但从长远看,这种竞争将刺激创新,降低电动车门槛,最终惠及消费者,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然而,如果贸易壁垒升级,可能导致供应链碎片化,影响全球汽车生态的稳定性。总体而言,这场“东风西渐”预示着汽车行业的多极化未来,强调了开放合作而非保护主义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