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870.6 -0.12%
|
深证成指 12924.13 -0.43%
|
恒生指数 26388.16 1.16%
|
纳斯达克 22141.1 0.45%
|
日经225指数 44768.12 0.89%
|
陆一夫 站内编辑
3862 文章
6185197 阅读
首页  >  要闻 >  商业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罗永浩掀桌子 西贝还能顶得住吗?
2025年09月14日 03:17    
收藏  
举报

9 月 10 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贵”,引发舆论争议。他认为消费者应有知情权,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这一看法得到多数网友支持,9 月 12 日晚他临时开启的直播在线人数一分钟内突破 10 万,直播中播放了西贝备餐视频,显示门店使用保质期 18 个月的冷冻鲈鱼,厨师称羊排可冷藏过夜供次日食用,罗永浩还对比指出西贝 21 元的馒头价格接近米其林餐厅同类产品。

但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并未妥协。当时他正在新疆度假,看到微博后立刻赶回北京,用一整晚复盘罗永浩的就餐过程:逐一审验当天服务是否周到、菜品是否按标准制作,甚至推测 “是不是没吃高兴才发微博”。复盘后他坚持 “菜虽中规中矩,但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公开表示 “罗永浩的话太恶心,挺伤我”,还放话 “一定一定会起诉他”,情绪激动到 “两天没睡着觉”,凌晨三点要下楼吃烤串、喝酒抽烟缓解压力。

9 月 12 日晚,罗永浩比预定时间晚 10 分钟开启直播,打响争议后续之战。他调侃自己 “出差在外,直播团队是临时拼凑的”,但全程状态轻松,直言 “头回有 90% 的网友支持我,感受到铺天盖地的民意”。直播中,他播放西贝备餐视频切片:门店厨师从冻库取出密封包装的鲈鱼,解冻、腌制、刷油后送入烤箱,包装袋上 “18 个月保质期” 的字样被镜头特写;他念出这行字时,评论区瞬间被 “@西贝 退钱!” 的留言刷屏。针对西贝儿童餐,他还引用网友点评 “儿童套餐的年龄比儿童都大”,调侃杂粮餐包、玉米等食材均从冷冻柜取出,部分保质期长达 18 个月。

直播高潮时,罗永浩直接针对贾国龙:“我一直有争议,这次除外 —— 不是网友突然喜欢我,是他们瞧不上你。” 他还补充西贝 “另一宗罪”:价格过高。他展示两张对比图:西贝 21 元一个的戗面馒头,与米其林两星餐厅 28 元的胶东酱黑猪肉海参包子价格接近,直言 “西贝是预制菜餐厅里最贵的”。对于贾国龙提到的 “5 人点 15 道菜消费 830 元,几乎吃完”,罗永浩反驳 “点得多是因为菜量少、吃不饱”,剩下的羊排和烤鱼 “像隔夜重烤的,味道恶心下不去嘴”。

面对质疑,西贝一边强硬回应,一边尝试自证清白:公布 42 页长声明,详细列出罗永浩所点 13 道菜品的制作流程;贾国龙公开邀请消费者 “尝同款,不好吃不要钱”,还下令全国 370 家门店全面开放厨房,“任何一道菜的制作过程都能参观”。但这些举措未完全扭转舆论 —— 罗永浩在直播中引用中国蓝新闻的采访视频,西贝厨师坦言 “煮好的羊排能用三餐,今天早晚两餐,明天上午还能卖”,解释 “半成品可冰冻过夜”;罗永浩立刻暂停视频划重点:“他们自己说的是隔夜菜啊。”

这场争议的核心矛盾,在于行业标准与消费者常识的割裂。贾国龙主张 “西贝非预制菜”,依据是 2024 年 3 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的净菜属食用农产品,速冻面米、盒饭、馒头等主食类产品,以及连锁餐饮中央厨房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均不纳入预制菜范围。但普通消费者对这一标准缺乏感知 —— 当看到厨师从塑料袋取原料解冻、剪开预制调料包熬制,或是使用 24 个月保质期的西兰花,很难认同 “这不是预制菜”。

餐饮业多数声援西贝:巴奴毛肚火锅杜中兵、霸蛮牛肉粉张天一、半山腰云南菜张本盛等创始人转发贾国龙回应;胖东来于东来发文称 “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提供放心餐饮”,却遭网友质疑 “是不是胖东来也要上预制菜”,最终在 9 月 13 日凌晨删除抖音、设私密账号,仍被追问 “是不是破防了”。罗永浩则精准拿捏这种认知差,强调 “预制菜没有国标,定义含糊,该信普通人常识”—— 消费者去餐馆期待 “店家自己洗菜切菜,最多接受当天现做”,而非 “9 个月前做好半熟,再加热一遍”,直言 “想说清预制菜是什么的都是流氓,常识就懂”。

值得关注的是,贾国龙对 “预制菜” 的态度曾截然相反。2021 年西贝扩张时,大批门店从 500-800 平方米街边店转入商场,受面积、明火限制,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门店依赖中央厨房;当时他公开表示 “好菜都是预制出来的,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中餐现代化必须走预制菜路”。以 “西贝黄馍馍” 为例,陕西绥德采购的黍糜子面,由中央厨房完成制作后冷藏配送到店,彼时消费者对预制菜不反感,贾国龙也不避讳这一说法。

中央厨房模式曾帮西贝大幅降本:传统门店需大量厨师,仅手工莜面 “三生三熟” 工序就需月薪 1.2 万元的厨师,人力成本逼近 30%,中央厨房直接压缩这部分投入;通过集中采购西北羊肉、武川莜麦,采购成本降低 15%-20%,比如蒙古牛大骨单份成本降 22 元,门店售价降 10% 后毛利率仍升 8%。但代价是味道变化 —— 抱怨 “西贝难吃” 的消费者渐多,更关键的是,疫情后市场风向变了:消费者捂紧钱包,追求性价比,蜜雪冰城、折扣餐饮受捧,海底捞排队减少,西贝人均 83.66 元(虽较去年 98 元下降,但仍比同类西北菜高 50%)的价格显得刺眼,2024 年销售额全国平均降 10%,贾国龙称之为 “暴击”,承认 “部分菜价标高,已调价”,还收回定价权到总部。

2023 年预制菜进校园引发反对后,“预制菜” 成负面词汇,加上六部门通知明确中央厨房与预制菜的区别,西贝此后统一口径称 “中央厨房预制工艺”,而非 “预制菜”。此次风波中,贾国龙坦言陷入 “自证清白循环”,即便他强调 “零下 18 度冷冻锁鲜是最好技术,保质期长不代表靠科技与狠活”,仍难挽客流量断崖式下滑 —— 他将此次事件列为 “最大外部危机”,直言 “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希望留住顾客”。

西贝预制菜争议背后,隐约折射出中产阶层 "饭碗稳定性" 的深层焦虑。从消费端看,西贝人均 83.66 元的价格虽较去年下降,但仍比同类西北菜高 50%,而 2024 年销售额下降 10% 的 "暴击",恰与 8 月核心 CPI 同比上涨 0.9%、服务价格连续 3 个月扩大的趋势形成呼应 —— 中产正面临 "收入未增、支出刚性" 的挤压,这也是他们对溢价预制菜格外敏感的底层逻辑。

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更值得警惕。西贝通过中央厨房压缩 30% 人力成本的模式,正在餐饮行业加速复制,传统厨师等技能岗位面临替代风险。尽管 2025 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目标设定在 5.5% 左右,但新兴岗位的技能门槛与传统从业者的转型能力之间存在落差,部分中产可能陷入 "看似就业稳定,实际技能贬值" 的困境。

更隐蔽的压力来自生活成本的隐性攀升。医疗服务、教育服务价格分别上涨 1.6% 和 1.2%,叠加金饰品等非必需品价格暴涨,显示中产在维持生活品质的过程中,正被迫将更多收入投入刚性支出。当西贝的戗面馒头与米其林包子价格接近时,这种 "性价比失衡" 引发的不满,本质是对 "努力能否维持阶层地位" 的集体焦虑。

当前中产的 "饭碗稳定性" 已不仅是就业与否的问题,更关乎收入增长能否覆盖生活成本、职业技能能否适应产业升级。西贝事件中消费者对 "现做" 的执着,实则是对经济安全感的朴素诉求 —— 只有当努力与回报的匹配度重建共识,中产的 "饭碗" 才能真正稳得住。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流量繁荣经济脆弱的中国播客生态
   罗斯巴德        2025/08/27 08:00
罗永浩的十字路口上线 中国人播客时代开启了
   鲁克        2025/08/26 04:03
2022年6月13日新闻热点播报
   流动的沙        2022/06/13 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