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维护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有序竞争,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其他五部门,将在全国启动一项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治理活动,针对汽车行业中的网络违规行为进行集中打击。
根据工信部官网9月10日公布的通知,此次行动由工信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以及市场监管总局共同发起,重点打击非法获利、夸大或虚假宣传以及恶意诋毁等网络乱象。
非法获利行为主要涉及通过伪造图片、视频或故事,炒作汽车企业负面事件,恶意解读销量变化,或攻击企业战略,以吸引流量并谋取商业利益。
夸大虚假宣传则包括对车辆、电池性能、功能、质量或销售数据进行不实描述,误导消费者决策。
此外,行动还将严查以压制对手为目的的诋毁行为,如攻击企业或产品声誉、抹黑品牌,或进行恶意投诉。
规范“内卷式”竞争已成为今年中国政府的一项优先任务,而汽车业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7月中旬,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常务会议时强调,要遏制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非理性竞争,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随后,官方在7月连续两天举行新能源汽车产业座谈会,敦促行业认识到非理性竞争的严重性,维护市场秩序,并要求汽车企业尤其是领军企业遵守法律法规,进行理性竞争。
这项专项整治行动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视,尤其在当前市场竞争白热化、舆论环境复杂的背景下,它能有效遏制网络谣言和恶意炒作,保护消费者权益和企业合法利益。从积极面看,这有助于营造公平竞争氛围,避免“内卷”升级为破坏性行为,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创新驱动转型。考虑到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此举可能提升整体市场信心,吸引更多投资和技术进步。
不过,过度整治可能限制正当舆论监督或言论空间,如果执行不慎,会影响信息透明度。长远而言,政府应结合教育和自律机制,而非仅靠短期行动,来构建可持续的网络生态。总体上,我支持这一举措,因为规范竞争是行业成熟的必要步骤,但关键在于平衡监管力度与市场活力,避免“一刀切”带来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