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已经过去了17年,这份文件如今还有多少意义?
今天是中本聪于2008年在密码学邮件列表中发表比特币白皮书十七周年纪念日。当时,比特币只不过是一种新兴小众技术的提案,是上世纪90年代密码朋克们创造的一系列小众技术中的最新成果。
自17年前那一天起,比特币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一种小众的网络收藏品,发展成为一个为非法暗网市场提供动力的去中心化网络,再到成为主流的散户投机性投资,最终成为华尔街和世界各国政府竞相追逐的新兴资产类别。
我们都亲历了互联网带来的第一次全球性技术革命,这真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旅程。

值此周年之际,我认为有必要谈谈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POSIWID,即“系统的目的在于它实际所做的事”。其基本思想是,当你拥有一个复杂的系统时,试图根据你希望它做什么来定义它是毫无意义的,真正重要的是这个复杂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在做什么。归根结底,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再次发现自己身处这样一个时期:人们把白皮书当作某种奠基性文件、定义或蓝图的替代品。然而,白皮书并非如此。它仅仅是对用于实现数字货币的工作量证明区块链的一种高层次抽象解释。这就好比一辆带轮子的马车,与马车的实际蓝图(源代码)截然不同。
比特币拥护者似乎总是周期性地以这种方式关注白皮书,并不可避免地以此为借口,反对他们不认同的某些比特币应用场景或改进理念。或许我们最终会克服这种分歧,或许不会,但对于比特币这样一项极具潜在影响力的技术而言,这种态度是不健康的。
当数字调制解调器被发明出来,让早期互联网的触角得以在设备间延伸,促进数字信号传输时,人们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津津乐道于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的著作和演讲。
他们欣然接受了这项技术创新。而如今,这种局面已彻底逆转。现在,大多数电话信号实际上都是通过专为数字通信而设计的通信媒介传输的。
电话网络被用来启动现代互联网的数字媒介,而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可能对此只有一丝模糊的印象,它以他那一代人无法想象的方式重塑了整个世界。
中本聪发布白皮书时,并没有给我们一份需要束缚和约束的奠基性文件,而是对后续软件进行了高层次的描述。 这才是他真正送给我们的礼物——软件。而且他是完全免费地、开源地送给我们的,让我们随心所欲地使用它。
“BitDNS 用户可能对添加任何大数据功能都非常开放,因为所需的域名注册商相对较少;而比特币用户则可能越来越严格地限制区块链的大小,以便于众多用户和小型设备使用。”
这段话总是在讨论区块大小限制或比特币实现多种功能时被提及,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始终是“用户可能会得到的东西”。在消失之前,中本聪显然明确地表达了对用户意愿的尊重,尤其是在区块大小限制这样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决策的背景下。
比特币不再属于中本聪,它属于现代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如何实际使用比特币,共同决定了该系统的用途。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