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十几年里,双11从一个商业实验,成长为中国零售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节日。它不仅重塑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定义了电商行业的竞争逻辑。然而进入后疫情时代,消费环境的变化让这场曾经热血沸腾的狂欢节逐渐失去了光环。
低价、平替与常态化促销成为了市场新语言,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而“购物节”这种仪式感,正在被时间和现实一点点稀释。
从2022年起,这种转变变得愈发明显。各大平台的“618”“双11”战报开始简化,具体GMV增速不再公布,只剩一些被挑选出来的所谓“亮点”。
尤其是618,几乎被行业集体边缘化。那一年,几乎所有平台都公开宣称“停止内卷618”——不发战报、不搞噱头,甚至主动淡化营销节奏。

而双11虽然保留着名号,但如隔夜黄花,一年不如一年。根据中国新闻网在2023年双11期间的调研,43%的消费者表示倾向于“不买”,其中多数认为“价格并不便宜”或“玩法太复杂”。在社交媒体上,人们更多的是吐槽和疲惫,而非期待与冲动。
消费行为的冷却,在上市公司的财报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去年双11之后,平台的整体业绩并未出现显著增长,反而呈现结构性分化——高单价商品出货量快速萎缩,中端价商品降价走量,低端商品则陷入价格生死战。
某种意义上,这正是当下中国消费的缩影:人们依旧在买,但买得更精、更慎、更算计。过去那种“为折扣而消费”的热情,正被“为价值而理性”的态度所取代。
虽然今年的618虽因家电国补带来了短暂热度,但业内人士普遍评价“并无起色”。阿里、京东的财报中几乎不再强调活动业绩,只是“顺带提及”,篇幅小还可以淡化,不痛不痒。
不仅仅是平台商家,连普通消费者感受到了促销节日的寒冬。毕竟在低价常态化的背景下,购物节的意义正在被稀释——消费者知道,无需等节日也能买到差不多的价位,平台也清楚,大促不再是唯一的增长杠杆。
然而,今年的双11却出现了令人意外的热闹景象。各大平台似乎突然重拾战意,从时间安排到活动规模,都明显扩张。
统计显示,淘宝双11周期长达31天,小红书32天,拼多多30天,京东36天,快手34天,抖音33天。预售时间普遍提前——快手10月7日启动,拼多多10月16日才算最晚。,抖音甚至把双11和中秋促销连成一体,形成一个超长的“促销季”。
但不管是横看竖看,立着看还是倒着看,这片看似重新点燃的战场,更像是一种焦虑的自救:平台希望通过回归传统打法,在需求疲软的市场中最后再“搏一把”。
至于玩法,今年双11出现了两种完全相反的舆论。一种认为,平台简化了活动规则;另一种则认为,套路依旧复杂,优惠计算依然让人头疼。
事实上,这两种说法都没错。平台确实引入了更直接的折扣机制,但同时又设计了多层叠加的补贴规则。表面上是“更简单”,实则是“更精密”的营销心理战。平台再次沿用“多种补贴并行”的方式来制造稀缺感与紧迫感,希望消费者能再次入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平台开始重视预售数据。距离双11正式到来还有半个月,一些平台已经发布了多次所谓“捷报”。这种重视的态度说明电商巨头们开始重新把双11当回事了。
而双11晚会的回归,将把这场热闹戏推向高潮。去年,京东和拼多多都放弃了举办,今年却纷纷回归。天猫、抖音、快手都官宣举办晚会,京东更在阔别两年后在上海体育馆重启“惊喜之夜”。这一幕,让人仿佛梦回2020年双11最巅峰的时代。
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复兴”到底是信心的回归,还是一场最后的挣扎?当价格战已成日常,当“平替”成了新的消费文化标签,购物节的边界正在崩塌。
如今的双11,更多是一种仪式性动作——平台需要它维持市场热度,品牌需要它维持曝光,而消费者,则在“理性消费”的旗帜下,用克制回应喧嚣。低价不再稀缺,促销不再惊喜,双11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但这种“去节日化”的进程并非坏事。它意味着市场回归理性,意味着零售行业正在从“刺激型消费”转向“价值型消费”。
真正的竞争,不再是谁能在11月11日这天卖得最多,而是谁能在365天中让消费者持续信任。至于今年这场“重燃”的双11,或许只是旧时代的最后一缕余温。等到明年各大上市公司的财报揭晓,我们或许就能知道答案——这场狂欢,是短暂的复古,还是时代的回光返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