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外卖补贴引发的即时零售大战,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巨头对未来零售终局的集体押注。美团坚守阵地、京东强势进攻、阿里巧妙切入——表面是订单量之争,实则背后是用户消费习惯重塑、技术融合与成本效率的全面较量。这场战争的胜负尚未分明,但竞争已从简单的流量入口争夺升级为生态能力的全面比拼。
最后加入的淘宝在这场混战中出人意料地展现出强劲势头。其推出的“淘宝闪购”在四个月内实现订单快速攀升,日活跃用户增长显著,八月DAU提升20%。值得注意的是,淘宝的成功并非仅仅依靠补贴取胜,而是阿里首次成功将电商平台、本地履约能力与AI调度技术深度融合,形成闭环生态。线上全品类选购结合线下小时级送达,重新定义了“即时零售”的内涵:它不再局限于送餐,而是实现了“万物皆可即时达”的新模式。
这场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面临的两个现实瓶颈:流量增长见顶与AI技术驱动的变革需求。互联网用户增长已经进入平台期,各大平台不得不争夺更高频的消费场景。美团依托餐饮外卖,京东依靠3C家电,但这些都面临增长天花板。相比之下,即时零售能够满足用户“即时需求”,从一杯奶茶到急需的充电器,成为最高频的消费入口。与此同时,AI技术正在深刻改变零售链条——从动态寻货、路径优化到需求预测,数据能力成为制定新规则的关键。这意味着,竞争的核心已经从单纯的补贴额度比拼,转向了如何用数据和算法重构“人货场”的关系。
从最新财报数据来看,烧钱投入已成为所有参与者的共同选择。美团二季度经营利润同比下跌75.6%,京东净利润下滑51%,阿里自由现金流转为负值,罕见地录得188亿元净流出。尽管营收仍然保持增长,但利润收缩表明各方都在不惜代价抢占市场。美团在财报中明确表示“非理性竞争影响利润”,京东则强调“强劲增长”,而阿里坦然承认“对淘宝闪购投入显著增加”。资本市场用股价表达态度,三巨头都承受着压力,但没有人敢放缓投入——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将未来市场拱手相让。
淘宝能够快速实现超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阿里生态的协同效应。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用户基础、履约能力和成本结构。手握10亿电商用户,淘宝能够直接唤醒购物需求,而不局限于餐饮外卖;饿了么的骑手网络经过多年建设,已经能够承担多元化配送任务;更重要的是,阿里云的AI调度系统(如“敖翔”)能够实时融合淘宝用户数据、饿了么运力与盒马库存,实现“货找人”的高效匹配。例如,当用户浏览连衣裙时,系统会自动推荐半小时内可以送达的搭配饰品,从而提升订单价值和消费频次。
成本结构也是决定竞争格局的关键因素。美团需要自建200万骑手团队,社保新政实施后人力成本大幅上升;京东虽然自建物流体系,但在品类拓展上存在局限;而淘宝通过菜鸟、盒马和饿了么的协同运作,实现了履约成本的分摊,闲时运力复用显著降低了边际成本。一块钱补贴奶茶,可能带动用户在支付宝再消费六元——这种补贴仍然回流至阿里生态,形成内部循环。
品类扩张成为另一个竞争焦点。淘宝闪购已经接入300万家线下门店,包括Apple、Nike、迪卡侬等知名品牌,将专柜、社区店转化为前置仓,实现“线上选购、线下即时送达”的模式。天猫超市正在从远场B2C模式升级为近场闪购,在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提升配送时效。这种做法不仅帮助清理库存、提高周转效率,更强化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绑定。相比之下,美团仍然受限于餐饮标签,京东则尚未完全突破3C家电的心智定位。
真正的竞争壁垒在于数据与技术的闭环整合。阿里云的AI系统需要整合多方实时数据,美团擅长外卖路线规划但缺乏电商场景,京东强于仓储调度但弱在即时响应能力。淘系生态的账号体系、支付数据与物流网络构成了深层防护,这不是靠短期补贴就能突破的。此外,社保新政要求平台承担骑手保障成本,美团单独应对可能导致利润大幅缩减,而阿里可以通过集团协同来分摊压力。
即时零售正在实质性侵蚀传统电商市场份额。用户消费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回到过去的等待式购物模式——“不是不需要传统电商,而是不愿意等待”。高频、高黏性的消费行为一旦发生转移,伴随的是整个消费预算的重新分配。这也意味着,外卖大战本质上是一场零售行业的存量重构战役。谁能够把握住用户的高频消费入口,谁就能掌握未来的消费场景。
这场战争还远未到终局。美团正在从外卖向闪购、到家服务拓展;京东试图通过外卖业务拉动全品类消费,提升用户使用频次;阿里则需要证明“电商+即时零售”能够实现协同增长。没有参与者愿意输掉这场战役,因为赌注不仅仅是订单量,而是下一个零售时代的入场资格。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终的赢家可能是那些能够真正理解并满足消费者即时需求,同时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即时零售市场的竞争格局还将继续演变,未来的发展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