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870.6 -0.12%
|
深证成指 12924.13 -0.43%
|
恒生指数 26353.61 1.02%
|
纳斯达克 22043.07 0.72%
|
日经225指数 44768.12 0.89%
|
林天心 初级编辑
291 文章
308004 阅读
首页  >  要闻 >  商业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中国发牌对阵星链:一场太空“电信化”革命
2025年09月12日 03:41    
收藏  
举报
在中国科技战略布局的宏大棋盘上,一场关于太空互联网的竞速正悄然展开。近期,一张卫星通信牌照的发放,看似只是行政审批目录中的常规动作,背后却折射出中国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一场深层重构。当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联通授予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这不仅是对一家电信运营商的资质认可,更是国家推动天地一体化网络建设的关键落子。它标志着中国的通信体系正从“以地为主”向“空地协同”转型,也意味着卫星互联网正式被纳入主流电信运营框架,进入商业化推进的快车道。
 
这一政策信号紧随主管部门发布的低轨道卫星发展指导方针而来,时机并非偶然。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传统地面网络已趋近物理覆盖极限,而6G时代所要求的全域连接、超低时延与海量接入,仅靠基站和光纤难以实现。低轨道卫星星座因其广覆盖、低延迟、高带宽潜力,成为下一代通信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SpaceX“星链”计划已部署数万颗卫星,服务覆盖数十个国家,并在军事、航空、海事及个人用户市场形成实际营收能力。相比之下,中国虽在高轨道卫星应用上具备基础能力,但在面向大众市场的高速低轨互联网领域仍处于追赶阶段。
 
牌照的发放,本质上是对产业资源的再配置。过去,卫星通信主要由航天系统主导,服务于特定行业或国家战略需求,具有明显的“项目制”特征。而此次允许电信运营商深度介入,则是将卫星能力纳入市场化运营体系,通过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成熟的计费、运维、渠道网络,加速技术成果的规模化转化。这种“电信化”路径,不仅能降低终端成本和服务门槛,更能反向驱动上游制造环节的标准化与批量化生产,从而压缩整体产业链周期。
 
中国联通近期发射的四颗低轨卫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战略意图。其中搭载的先进窄带物联网功能,直指一个被长期忽视但潜力巨大的市场——广域低功耗设备连接。传统蜂窝网络覆盖范围有限,且功耗较高,难以支撑偏远地区的传感器、物流追踪器、农业监测终端等长期运行。而低轨卫星配合窄带通信技术,可在不依赖地面基站的情况下,实现跨区域、低成本的数据回传。这意味着未来的能源管网、交通运输、环境监控等基础设施,有望摆脱地理限制,构建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感知网络。
 
更深层次看,这场低轨竞赛的本质,是未来十年数据入口的争夺。谁掌握了无缝覆盖的通信网络,谁就拥有了获取边缘数据的第一触点。无论是自动驾驶车辆在无人区的实时导航,还是远洋船舶的调度管理,亦或是边境地区的安防监控,其底层逻辑都依赖于稳定、安全、连续的连接能力。因此,卫星互联网不仅是“补盲”工具,更是构建数字中国底层架构的战略资产。
 
目前,国内两大国家级低轨项目——千帆航天与国网——已启动首批组网发射,初步验证了星间链路、频率复用和多星协同等关键技术。但要形成可商用的大规模星座,仍需面对火箭发射频次、卫星寿命、地面站密度以及国际频谱协调等多重挑战。尤其在频谱资源方面,低轨轨道和无线频率遵循“先占先得”原则,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则使得部署速度直接决定空间权益。SpaceX正是凭借快速迭代和高频发射,占据了大量优质轨道位置。中国若想避免在未来陷入被动,必须加快组网节奏。
电信运营商的加入,为这一进程提供了关键推力。不同于纯航天机构的科研导向,运营商具备清晰的成本收益模型和用户运营经验。其参与不仅能带来持续的资金投入,还能推动终端芯片、天线模组、资费套餐等配套生态的成熟。例如,当前手机直连卫星仍依赖专用硬件,价格高昂;唯有通过运营商主导的大规模采购和技术整合,才可能实现与普通智能手机的深度融合,进而打开消费级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已有运营商基于高轨道“天通”系统实现卫星通话商业化,用户规模突破240万,但这一定位于应急通信和小众场景的服务,无法满足高速数据传输需求。真正的竞争焦点,在于谁能率先建成覆盖全国、响应迅速、价格可承受的低轨宽带网络。有业内人士向《IT Times》指出,国内服务能力要达到与“星链”相当水平,预计还需两到三年时间。这既是对技术积累的客观评估,也反映出产业链协同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从更大视野看,卫星互联网已超越单一产业范畴,成为国家科技自主与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体现。在美国对中国实施高科技出口管制的背景下,发展独立可控的天地一体网络,不仅关乎通信主权,更涉及国防、金融、能源等关键领域的信息安全。因此,政策层面强调加强产业链各环节协同,推动转型升级,实则是将卫星通信上升为系统性工程,力求在制造、发射、运营、应用全链条实现自主闭环。
 
未来几年,随着更多卫星入轨、终端降价和服务优化,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或将迎来爆发期。而这张正在织就的“天网”,最终将不再只是地面网络的备份,而是成为数字经济的新基座。390公里的轨道高度,看似遥远,却正悄然重塑着连接的本质——谁能在这一轮布局中抢占先机,谁就有望定义下一个十年的信息流动规则。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马斯克晋升全球首富 旗下SpaceX估值已超1000亿美元
   流动的沙        2021/10/09 05:30
深圳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币海独步者        2019/12/31 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