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 AI 竞赛愈演愈烈的当下,华盛顿突然转向——表示正在考虑允许英伟达的 H200 芯片恢复向中国出口。这个消息看似技术层面的松动,却在中国科技界、资本市场与政策圈激起涟漪。毫无疑问,这绝不是单纯的商业调整,更像是一颗经过精心包装的“糖衣炮弹”。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商务部正在重新评估 H200 禁令。而就在同一日,美国司法部宣布起诉四名个人,指控他们在 2023年到2025年间,通过马来西亚、泰国走私英伟达 A100、H100、H200 芯片到中国,包括两次成功运送的400枚 A100 和被截获的10台配备 H100 的超算以及50枚 H200 芯片。
这些行动涉及389万美元跨境电汇。再加上今年早些时候,新加坡起诉三名男子协助向中国 AI 公司 DeepSeek 运送高端芯片,以及四名中国工程师携带60块可训练多个大模型的硬盘飞往吉隆坡的案例,都指向一个事实:芯片管制正在变成“猫鼠游戏”,美国的围堵体系正在被现实撕开裂缝。
正因为堵不住,一部分力量开始主张——那就“放一点”。但放的是什么、为了什么,这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

消息传出当天,中芯国际一度重挫7.3%,华虹跌幅达5.2%,与上涨2%的恒生指数形成反差。市场担忧的不是 H200 的技术威力有多强,而是美国会否借此重新稳住英伟达在中国的影响力,让国内企业刚刚积累的用户基础被“进口替代”倒过来再替代一次。
中国的评论界因此集体按下“警惕”按钮。网友在社交平台回复到:H20 已在中国失去吸引力,国产替代正在成熟。如果美国希望英伟达重夺市场,就必须放行 H200,而这恰恰是美国想要的。
因为英伟达此前已承诺将 H20 在华销售额的15%上交美国政府,“既能赚钱,又能维持对中国企业的压制,美国当然愿意放一点口子。”有人甚至坚信,H20是H200的降级版,如果前者有后门风险,后者同样可能存在。
换句话说,美国既想让中国用它的芯片,又想保留对中国 AI 企业的“关门钥匙”。一旦生态依赖形成,禁令就会重新变成勒索工具。
但如今的中国芯片市场早已不同于三年前。2025年上半年,国产 AI 芯片的市场占有率已达35%,预计年底突破40%。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移动等大型买家正在大规模采购国产方案——不是为了“听命令”,而是因为国产方案在能耗、本地化、供应链稳定性等方面已有竞争力。
而美国真正的困境在于它无法同时完成两件事:既要让英伟达保持商业利益,又要保持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而所谓 H200 的“松动”只是维持封锁逻辑的“窗口式妥协”。
随着 H200 可能得松绑,一个更浅显但更尖锐的问题再次被抛出:为什么中东买家可以获得英伟达最新的 Blackwell B200,而中国不行?
美国商务部刚在11月20日批准向沙特 Humain 和阿联酋 G42 两家公司出口了7万枚的 Blackwell 芯片,而英伟达 DGX B200 的训练性能是 H100 的三倍、推理性能高达15倍。
这意味着美国的禁令不是“技术管制”,而是“地缘政治优先级排序”。在美国眼里,中东理论上或许可以追赶AI,中国则不行。从技术角度,这难以解释;从战略角度,却完全说得通。
这正是今天中国更需保持冷静的原因。美国的每一次松动,都不是因为它不想遏制中国,而是因为封锁开始伤害它自己的利益——连黄仁勋自己都承认——公司在中国的高端加速卡市场份额从 95% 掉到“几乎为零”,而股价则跌势不止。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更可能采用的是“选择性开放”:给你 H200,让英伟达回血;不给你 B200,让科技封锁继续有效。
这不是“善意”,是一种计算,是欲擒故纵的把戏。
所以,比起讨论 H200 应不应该进中国,中国更应该问的是:它会带来什么后果?在全球 AI 竞赛的深水区,最危险的不是封锁,而是“让你依赖的开放”。美国现在施放的每一颗“糖衣炮弹”,都可能成为未来重新收紧时的“技术枷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