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中国第一大房企、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恒大集团将于8月25日正式从香港交易所退市,结束长达约16年的上市历程。
恒大星期二(8月12日)晚间公告,公司未能满足香港联交所复牌指引中的任何要求,股票停牌已18个月,触发除牌规则,联交所上市委员会取消恒大上市地位。恒大无意就此决定申请复核。
恒大集团创办人许家印一度是中国首富,但该集团自2021年财务爆雷以来,深陷债务泥潭。
2022年6月,恒大债权人首次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请恒大清盘,此后清盘聆讯多次延期,集团一度试图通过境外债务重组化解危机,但未能取得实质进展。2024年1月29日,香港高等法院正式颁布清盘令,委任清盘人接管恒大事务,恒大股票停牌。
据法院清盘人星期二发布的报告,恒大负债达到3500亿港元(572亿新元),且可能有更多债权申索出现。清盘人表示一直在协助债权人追回资金,但目前变现金额仅2.55亿美元(3.26亿新元)。巨大的债务差额意味着恒大在复牌指引要求的重组进展上难有突破。
英国《金融时报》称,追回的主要是非核心资产,其中包括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一幅画作。
两名清盘人也称,恒大集团在多个司法管辖区拥有3000多个实体,在280多个城市拥有约1300个开发中项目,清盘程序十分耗时。
目前清盘人掌控与恒大相关的100多家公司,资产价值约270亿港元,但难以确定最终可变现金额。
债权人尤其关注的一项资产是恒大物业。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称,清盘人已请瑞银集团和中信证券为恒大物业寻找买家。
另外,恒大旗下单独上市的新能源汽车公司也面临清盘申请,目前正寻求战略投资者。
从一个追求真相和理性分析的角度来看,恒大的退市并非突发事件,而是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的一个典型案例。公司巅峰时期市值曾高达4000亿港元,曾被誉为“中国第一房企”,但其高速扩张模式高度依赖高杠杆融资,导致负债总额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约3000亿美元),最终在2021年债务违约后一发不可收拾。 我认为,这反映了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过度依赖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监管滞后以及市场投机心理的盛行。恒大的创始人许家印一度被视为商业天才,但其“借新还旧”的债务滚雪球策略在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下迅速崩盘,这是一个关于风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警示故事。
同时,我不认为这只是恒大一家的孤立失败。它暴露了中国经济转型的阵痛——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类似企业若不及时调整,可能面临连锁反应。但积极的一面是,这或许能推动政府加强金融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软着陆,避免更大规模的系统性风险。总体上,我持中性到略悲观的观点:退市是必然结局,但如果清盘过程有序推进,它也能为行业重塑提供机会,而不是单纯的负面事件。
总体而言,退市本身不会立即解决恒大的债务问题,但它是清盘进程的逻辑延续。 如果政府和监管机构能从中吸取教训,推动更透明的债务管理,这或许能转化为积极转折点。否则,它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持久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