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a16z 的《加密货币现状》报告,全球主要机构不再对数字资产袖手旁观——他们正在构建、购买加密货币并将其整合到其核心业务中。这个曾经的实验性行业如今已成为现代金融的支柱,受到华尔街和硅谷的支持。
报告将2025年描述为“机构采用之年”,标志着传统金融(TradFi)与加密货币正式融合的关键时刻。在经历了多年因监管不明确和市场波动而犹豫不决之后,花旗集团、富达、摩根大通、万事达卡和 Visa 等主要参与者如今正积极提供或开发加密货币产品。
这些金融巨头已从探索阶段迈向落地实施。富达已扩展其面向零售和机构客户的加密货币托管和交易服务。摩根大通已深化其基于区块链的支付网络,而 Visa 和万事达卡则与稳定币平台合作,为商户提供链上结算服务。
与此同时,PayPal、Shopify 和 Stripe 等金融科技创新者正在将加密支付直接嵌入其平台,使消费者和商家能够以最小的摩擦使用稳定币和数字资产进行交易。Stripe 计划收购主要稳定币基础设施提供商 Bridge,这标志着金融科技公司之间争夺区块链支付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这种势头很大程度上源于新的监管明确性。今年早些时候通过的两党联合法案《GENIUS 法案》及其后续的《CLARITY 框架》为美国数字资产运营制定了期待已久的指导方针。这些法律规定了稳定币的发行方式、数字资产市场的运作方式以及托管机构如何保护用户资金。
因此,机构信心飙升。Circle 的10亿美元 IPO 是加密货币原生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 IPO 之一,这正式标志着稳定币发行者现已被认可为主流金融体系的一部分。该法案通过后,SEC 文件中对稳定币的提及激增64%,并迅速催生了一批新的机构合作。
这种新的清晰认识为初创企业和现有企业创造了肥沃的土壤。传统银行正在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跨境支付,而投资公司则在扩大其数字资产投资组合。
与此同时,企业财务部门正在将加密货币添加到其资产负债表中,这与微策略和特斯拉等公司多年前采取的早期举措如出一辙,只不过这次的规模是机构层面的。
这波应用浪潮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追踪比特币、以太坊和其他主要加密资产的交易所交易产品(ETP)的激增。根据报告,目前通过 ETP 管理的链上加密货币资产价值超过1750亿美元,而去年仅为650亿美元。
贝莱德的 iShares 比特币信托基金成为历史上交易量最大的比特币产品,而其后续的以太坊产品也已获得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流入。这些 ETP 为传统投资者提供了受监管的接入点,释放了此前被禁止进入市场的机构资本。
虽然它们通常被称为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但大多数此类投资工具都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1 表格构建为 ETP,以确保透明度,而无需将标的资产归类为证券。这种区别在保持合规性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加上上市公司直接持有的加密货币,这些产品目前约占比特币和以太坊流通供应量的10%。这种程度的机构渗透标志着数字资产所有权和流动性动态的深刻转变。
除了 ETP 之外,公开交易的数字资产库(DAT)的兴起正在改变企业管理流动性和实现资产负债表多元化的方式。这些实体将加密货币作为其库藏的一部分,目前共控制着流通中比特币和以太坊的约4%。
通过利用质押、收益策略和链上金融工具,DAT 可以从其数字储备中获取收益——这是传统企业财务部门单靠现金无法实现的。这种模式激励了新一代上市公司将加密货币作为战略资产,从而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机构参与循环。
随着越来越多的蓝筹公司将其储备的一小部分分配给加密货币,市场对散户投机的依赖程度降低,而更多地受到长期资本流动的驱动。
a16z 的报告总结道,加密货币融入全球金融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正在发生。机构基础设施、监管透明度和全球需求的融合,为数字资产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基础。
短短几年间,该行业已从最初的怀疑走向了广泛应用。传统金融业不仅在观察区块链创新,还在助力塑造其下一章。无论是通过托管解决方案、稳定币支付,还是代币化资产,各机构都在确保加密货币不仅成为一个另类市场,更将成为金融主流的核心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