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争端不断加剧,中国9月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急剧下滑至零水平,转而加大了对南美地区的采购力度,其中巴西和阿根廷等国的供应量显著上升。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在本周一(10月20日)发布的数据,今年9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同比从去年的170万吨降至零,这是自2018年11月以来的首次记录。路透社分析指出,这一现象主要源于中国对美国大豆实施的高关税措施,此前已完成的老作物交易也已结束。尽管往年同期通常仍有部分旧季大豆流入市场,但关税壁垒已成为导致进口量清零的关键因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9月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达到1096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9.9%,占总进口量的85.2%;从阿根廷进口的则为117万吨,增幅高达91.5%,占比约9%。整体而言,中国当月大豆进口总量攀升至1287万吨,创下历史第二高纪录。
目前,中国尚未启动对美国秋季新季大豆的采购。如果中美贸易谈判持续僵持不下,不仅美国农户可能蒙受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中国在明年2月至4月巴西新季大豆上市前的窗口期,也可能遭遇供应短缺的风险。
经过数周的关税施压和出口管制后,中美贸易磋商或将逐步回归轨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上周日(19日)提出,中国恢复进口美国大豆是两国领导人重启谈判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乐观表示双方有望在大豆贸易上达成共识。
我认为这场贸易摩擦凸显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与地缘政治风险的放大效应。一方面,它促使中国加速多元化采购策略,有助于降低对单一来源的依赖,并为南美农业经济注入活力;另一方面,美国农户的短期损失可能推动其国内政策调整,但长远来看,这种对抗性贸易模式不利于全球粮食安全的稳定。理想情况下,通过谈判实现互惠协议,能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避免将经济工具武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