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美之间的气氛又一次绷紧。中国宣布扩大对稀土及相关技术的出口管制,外界普遍视其为一次明确的反制信号。但若拨开表象,这场新一轮科技与贸易博弈的真正起点,其实藏在九月下旬美国一项低调的规则调整里——它起初并未掀起波澜,却在短短几周内,悄然点燃了整片火药桶。
当时,美国工业与安全局(BIS)悄悄更新了“实体清单”的执行规则。过去,只要企业不在名单上,美国公司与其交易通常不受限制。而新规一出,情况变了:即便交易对象本身未被点名,只要其背后由清单上的实体持股50%或以上,同样要受到出口管制。美方解释称,这不过是“技术性修补”,为的是堵上监管漏洞。可实际影响远非“技术”二字能轻描淡写。
这一调整,实质上将制裁的触角延伸到了无数关联企业。研究机构龙洲经讯分析指出,受此波及的中国企业可能达数千甚至数万家。更棘手的是,合规的重担被压到了美国出口商肩上——他们必须自己去查客户背后的股权结构,搞清楚有没有“隐形关联”。这种模糊性带来的,是普遍的谨慎乃至回避。许多企业宁可放弃生意,也不愿踩进说不清的雷区。
这种不确定性很快在现实中发酵。9月30日,荷兰政府突然宣布接管芯片公司安世半导体,并罢免其中国籍CEO。这家公司虽注册在荷兰,但自2019年起由闻泰科技控股,而后者早在2021年就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在新规之下,安世半导体虽未直接上榜,却面临被“连坐”的风险。一旦被认定受控于受制裁实体,它将无法获得美国技术,供应链瞬间断裂。为保住这家企业的正常运转,荷兰政府只能抢先出手。这一幕,暴露了美国出口管制的深层影响:它不仅限制企业本身,还可能诱发盟友对中资资产的“预防性接管”。
中国商务部明确指出,美方此举等于变相扩大黑名单,将数千家企业纳入制裁范围,且未事先沟通。高盛在一份报告中也承认,尽管规则名义上适用于全球,但其实际冲击高度集中于中国科技产业,很难不被解读为系统性压制。
没过多久,中国在10月初宣布加强稀土出口管制。这并非偶然的强硬姿态,而是对美国规则升级的直接回应。分析认为,中国正逐步构建自己的出口管制体系,逻辑清晰而现实:你用技术卡我脖子,我也握紧关键资源的阀门。这种“镜像”策略,正是对美国过去二十多年构建的科技封锁体系的复刻与反制。
如今,双方都已手握能切断对方命脉的工具。技术管制不再是临时手段,而成了常态化的战略武器。龙洲经讯的分析指出,这种对抗一旦开启,便很难回头——“技术控制之枪从现在起将始终子弹上膛”。在这种对峙中,退让意味着示弱,谁都不愿先放下手中的牌。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政策内部的割裂。特朗普曾在5月明确要求,在对华贸易谈判期间不得出台新的出口管制措施。但BIS仍执意推进此次调整。有观点认为,总统可能并未充分知情,或已难以约束其行政体系内的强硬派。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未参与核心谈判,也缺乏阻止BIS扩权的动力。这暴露出美国政府内部的深层矛盾:一边是总统希望维持谈判空间,另一边是官僚体系持续推进遏制与脱钩。
10月16日,中国驳回了美方关于稀土管制“针对世界”的指责,称其反应“引发了不必要的误解和恐慌”。但现实是,双方都在用制度化的手段构筑壁垒。从美国的实体清单,到中国的稀土管制,规则本身已成了地缘博弈的前线。
这场由一项看似不起眼的规则变更点燃的对抗,提醒我们:中美较量中最激烈的火药,往往不是来自高调宣言,而是藏在那些无人注意的政策条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