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美团“烧钱”攻陷香港外卖:骑手收入缩水38% 垄断危机隐现
懂车帝测试的公平性如何?为何车企集体失声?
电动车攻陷燃油车大本营:中国迎来历史性拐点
中国车企6月打出史上最狠价格战
当工信部在5月底发出"严惩带头降价车企"的警告时,持续数月的汽车价格大战戛然而止。
这场始于比亚迪对22款新能源车型最高降价30%的战役,迅速引发全行业70余款车型跟进血拼,迫使北京出手干预——中国百余家汽车制造商的生存空间正被挤压至极限。
市场在政策调控中骤然转向。上海万卓汽车销售总监赵震直言:"消费者在等待更低价位,任何涨价都会打击购买意愿。人们手中的钞票不会轻易掏出。"
价格期望被重塑的现实导致市场进入观望期。惠誉最新报告印证了这个判断:第三季度需求将因车企削减促销力度而走弱,但"短期沉寂是为了四季度的爆发铺路。
政策市主导着车市的季节波动。当前税收减免政策即将生变:2023年底前购买新能源车可享全免购置税优惠,2024年税率将升至5%,至2028年将恢复10%基准。
惠誉分析师直言:"税收优惠倒计时将触发抢购潮,释放被压制的消费能量。"政策调控不仅按暂停键——它重塑着车市运行轨迹。这场自上而下的干预在改变游戏规则,市场正在重新校准运行方式。
行业的残酷底色在震荡中显现。乘联会数据显示上半年1090万辆的亮眼交付背后,是新能源车细分市场33%的高增长,但50余家新能源车企中盈利者不足十分之一。
价格战虽被行政手段暂停,行业洗牌仍在加速——头部效应日益凸显。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的格局不会因政策调整而改变。
购置税这根政策指挥棒,正引导着车市的季节轮转。当消费者在优惠期截止前冲进4S店时,被政策延后的消费势能终将释放。
这场由政策主导的市场变局,注定在年底以需求集中爆发的方式完成它的周期性回归。在这场博弈中,真正的赢家或是那些在调控与市场间精准把握平衡的车企,它们学会了在政策市里谋生存的新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