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正在欧洲掀起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而这场攻势的最前沿,已经从经济型轿车悄然转移到了豪华车市场。
尽管欧盟自2024年10月起对中国产纯电动车加征最高达45%的关税,试图遏制这股来势汹汹的进口潮,但现实却并未如预期般冷却中国品牌的扩张势头。
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品牌在欧盟25国的电动车市场份额从7%升至7.6%,总销量更是同比激增94%,突破30万辆。这组数字背后,是中国车企灵活应对贸易壁垒、加速技术迭代与深化本地化布局的综合体现。

过去几年,上汽名爵MG4、零跑T03这类定价在两三万欧元的车型,凭借实用性和价格优势,成功敲开了欧洲消费者的大门。但如今,竞争的重心正在上移。比亚迪的腾势、吉利的极氪、小鹏、小米,还有红旗,这些名字正带着更高端的产品试探着传统豪华品牌的腹地。
腾势的座舱设计充满未来感,环绕式大屏带来的“哇”效应,瞄准的是那些追求新鲜体验的都市精英;小米更是直接将SU7 Ultra与保时捷Taycan Turbo相提并论,尽管品牌积淀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在中国市场的售价仅为后者三分之一,这种“高配低价”的策略,无疑在消费者心中投下了一颗石子。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车企不再满足于单纯出口,而是开始学习当年欧洲品牌进入中国时的路径——本土化。小鹏宣布要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红旗在慕尼黑车展上高调提出“在欧洲,为欧洲”的理念,小米的招聘页面上也出现了多个位于欧洲的技术岗位。
它们正在尝试理解当地人的驾驶习惯、审美偏好,甚至法规细节,试图用更贴近本地的方式,化解品牌认知上的先天不足。
真正支撑这场高端化突围的,是实打实的技术进步。虽然车载卡拉OK或冰箱这类配置未必能打动柏林或斯德哥尔摩的用户,但比亚迪部分混动车型一次充电能跑1000多公里,快充技术也走在前列。这些关乎日常使用的硬指标,正在一点点改变人们对“中国车”的刻板印象。
而这场西进的背后,是国内市场残酷竞争的倒逼。中国车企的产能远超内需,产量几乎是销量的两倍,价格战愈演愈烈。相比之下,即便有关税,出口欧洲仍能带来更高的利润。比亚迪在欧洲的售价,往往是国内的两到三倍,这种价差,足以支撑它们穿越重重障碍。
事实上,高端市场的变局早已在中国上演。过去19个月,中国豪华车市持续低迷,德系三强的日子并不好过:保时捷在华交付量大跌28%,奔驰和宝马也分别下滑14%和16%。反观中国品牌,整体销量却逆势增长了四分之一,AITO甚至成了50万元以上车型的销量冠军。这一幕,像极了未来欧洲市场的预演。
当然,欧洲车企并非毫无优势。麦肯锡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豪华车买家仍看重品牌历史,七成受访者表示不太可能考虑中国品牌。但十年前,谁又能想到中国消费者会对本土品牌如此青睐?
历史往往押着相似的韵脚。面对压力,欧洲政界或许会加税、设限,甚至以数据安全为由设卡。但中国车企也在准备后手——本地生产。比亚迪预计2028年就能实现对欧车型的本地化制造,极氪、小鹏也在推进类似计划。
当奔驰、保时捷的利润率被预测将跌至2023年的一半时,中国汽车的高端化攻势,已不只是市场争夺,更是一场关于未来主导权的较量。这场博弈,早已超越简单的贸易摩擦,演变为一场关于技术、生态与全球价值链的深层重构。港口的车流无声,却清晰地指向一个正在重塑的汽车产业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