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增长结构存在失衡,原因在于政策倾向于支持出口企业,而非消费者。长此以往,那些所谓的 “冠军行业” 未来增长或将放缓。
张锦明(Zhang Jinming,音译)在中国一家国有企业工作,为了弥补工资被削减 24% 的损失,他每天下班后和周末晚上都会送餐三小时。他希望不会在街头偶遇同事。
“在国企上班的同时做外卖骑手,不会被看作是体面的工作。” 张锦明说。他所在的房地产公司目前每月给他 4200 元,而此前是 5500 元。
中国通过维持港口和工厂运转来支撑经济增长,但实际需求不足削弱了企业利润,进而迫使企业削减工资,让像张锦明这样的员工不得不靠兼职维生。
“别无选择。” 这位 30 岁的年轻人说。他每天下班后骑电动车送餐到夜里 11 点半,每晚能赚 60 到 70 元。“降薪给我带来了巨大压力,很多同事都辞职了,他们的工作也落到了我头上。”
“双速经济”
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 5.2%,略低于第一季度的 5.4%,上半年 GDP 增速因此达到 5.3%。在中美贸易摩擦暂缓、政府持续实施刺激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展现出韧性。然而,专家警告,下半年增长势头可能放缓,房地产危机、内需疲软及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仍是主要风险。
包括汽车、电子等出口主导产业,以及由债务缠身的地方政府运营的公用事业公司在内,越来越多企业出现了账款拖欠问题。
面对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企业为争夺外部需求展开激烈竞争,导致工业利润承压 —— 即便出口量上升,出厂价格却在下降,即便出口量上升,工业利润仍受挤压。工人成了企业降本增效的主要牺牲者。
利润和工资下降导致税收减少,像张锦明所在的国企也面临压缩成本的压力。金融体系的一些领域不良贷款激增,原因是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增加放贷。
总体而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增长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策倾向于支持出口企业,而非消费者。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一直敦促北京将政策支持转向内需导向型行业,比如教育、医疗,或通过强化社会福利来促进家庭消费,否则下半年可能面临经济放缓风险。
研究中国市场的经济学家曾林(Max J. Zenglein)将中国形容为 “双速经济”—— 工业强劲、消费疲弱,且两者相互关联。
“部分经济挑战,比如利润率低和通缩压力,主要是由制造业和科技行业持续扩产引发的。” 曾林表示。
他指出,中美贸易战的影响 “如今已演变成国内问题”。
收入不稳
弗兰克(Frank Huang)是广西崇左市的一名 28 岁教师。这座靠近越南边境、债务缠身的城市,人口超过 200 万。他说,学校已经两三个月没发工资了,目前正在等政府拨款。
“只能忍着,不敢辞职。” 弗兰克说。他靠父母接济度日,因为 5000 元的工资总是迟迟不到账。“如果我结了婚,还要还房贷、车贷,还要养孩子,那压力简直无法想象。”
中国东部临泉县是一个拥有 150 万人口的农业县,当地另一位教师透露,她现在只能拿到 3000 元基本工资。通常占工资约 16% 的绩效部分,“总是被拖延”。
“加完油、交了停车费和物业费后,剩下的钱连买菜都不够。” 这位仅透露姓氏为云的老师说,为了隐私,她不愿透露全名。
“感觉像是要去乞讨。” 云老师说,“如果不是父母接济,我早就饿死了。”
目前尚无政府部门账款拖延的具体数据。但在国有企业主导的行业中,账款逾期问题正迅速加剧 —— 无论是通过产业政策支持,还是像公用事业行业那样由政府直接持股,情况都大致类似。
截至 5 月的过去一年里,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行业以及汽车制造业的账款拖欠额分别上升 16.6% 和 11.2%,均高于全行业 9% 的平均水平。而水务和燃气行业的逾期支付也分别上升 17.1% 和 11.1%。
环球数据公司 TS Lombard 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廖敏雄(Minxiong Liao)表示,这些数据反映出流动性紧张,这是当局将产出置于需求之上的副作用。
“那些所谓的‘冠军行业’未来增长会变慢。” 他说。
消费推迟
黄婷婷(Huang Tingting,音译)20 岁,来自出口大省江苏,上个月辞去了服务员工作。今年 4 月中美贸易紧张局势最严重时,她所在的餐厅生意骤减,周围大多数商铺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餐厅老板因此要求员工每月无薪休假四天。
“我还得交房租,要生活。” 这位年轻人解释了辞职的原因。江苏的经济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过去,她总能在一两天内找到另一份餐厅工作。但这一次,自 6 月以来她一直处于失业状态。一名招聘人员告诉她,有超过 10 人在竞争她申请的职位。
“今年的就业市场比去年还差。” 黄婷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