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加征关税,中国的坚定立场成为这场贸易战的显著标识。这一情形在网络上引发了病毒式迷因,比如出现了描绘特朗普苦苦等候中国领导人来电的情景。
“我们不会退缩” 几乎成了中国外交部每日传递的信息。随着华盛顿持续提升关税并加强言辞攻势,中方的态度愈发坚决。即便中国官员前往瑞士展开会谈,一个官方社交账号依旧发布了一幅漫画,画面中美国财政部长推着空购物车。
关于谁率先提议在日内瓦举行会谈,中美双方各执一词。然而,经过两日的强硬对话后,局势似乎出现了变化。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华盛顿与北京关系迎来重大转折点?答案是:既是,也不是。
“我们追求的是贸易”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在日内瓦的记者会上称:“本周末双方代表团达成的共识是,彼此都不希望出现脱钩的状况。”“过去那些高额关税…… 实际上等同于一种禁运,这是双方都不愿看到的。我们想要的是贸易。”
经济学家坦言,此次协议的成果超出预期。香港保银资产管理(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对《路透社》表示:“我原本以为关税会削减至大约 50%。” 但实际上,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降至 30%,而中国对美国商品的关税则降至 10% 。他还补充道,显然,这对两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而言,都是极为正面的消息,短期内极大地减轻了投资者对全球供应链受损的担忧。
特朗普于周日在社交平台 Truth Social 上对谈判进展予以肯定:“讨论了众多议题,达成了大量共识。这是以友好且具建设性的方式进行的全面重启。” 北京方面的语气也明显趋于缓和,而这或许有其充分的原因。
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承受与美国的经济战压力,毕竟它是一百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然而,中方官员越来越担忧关税带来的冲击,尤其是鉴于当前面临房地产危机、青年失业率高企以及消费信心低迷等难题。工厂产能正在放缓,有报道指出,部分企业不得不裁员,因为出口美国的生产线陷入停滞,贸易近乎停摆。上周六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四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下降 0.1%,为连续第三个月下跌,这反映出消费者控制开支,企业则通过降价竞争来吸引顾客。
中国商务部周一表示,中美达成的协议是解决分歧的重要一步,为进一步弥合分歧、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北京如此积极正面的声明,要是在一个月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双方也同意展开更多谈判,或者如北京所说,建立经济贸易磋商机制。
不过,特朗普所描述的 “全面重启” 双边关系或许过于乐观,因为北京的声明末尾仍带有一丝警告的意味。商务部发言人的声明提醒着,到底谁才是犯错的一方:“希望美方以这次会谈为基础,与中方继续相向而行,彻底纠正单边加税的错误做法。”
中国官方媒体也对华盛顿发出警告。新华社发表的署名评论文章指出,中方的 “善意与耐心是有限度的,绝不适用那些持续毫无底线的压迫讹诈和出尔反尔”。北京的领导层希望在国内外展现出坚定立场的形象,表明中国在谈判中并未有丝毫让步。他们希望展现出理性与负责任的态度,努力避免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张云表示:“这是良知与理性的胜利。”“这次谈判也为未来持续的对话与磋商构建了必要的框架。”
然而,这场胜利仅维持 90 日。双方只是暂时搁置关税措施,以争取谈判时间。这将有助于恢复部分贸易流动,也能缓解市场的担忧。但问题的根源依旧存在。中国对美出口远大于进口。此外,还有更棘手的分歧有待解决,包括中国的政府补贴、关键产业政策、台海及其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争取更平衡的贸易关系的斗争远未结束,它只是转移了阵地。战场从中国的工厂与美国的超市,转移到了北京与华盛顿的谈判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