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谈判在日内瓦结束两天密集磋商后,双方于当地时间 5 月 12 日发布联合声明,宣布达成阶段性关税调整协议。根据协议,美国将暂停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24% 关税(保留 10% 基准关税),中国同步取消对等反制措施,双方同意建立常态化磋商机制。这一突破性进展直接刺激全球资本市场进入 "风险拥抱模式",标普 500 指数当日飙升 1.47%,几乎收复特朗普 4 月初宣布加征关税前的失地,纳斯达克 100 指数期货涨幅一度扩大至 2%,道指期货亦上涨 1.1%。
亚太市场同步迎来普涨行情。日本东证指数连续第 12 个交易日收涨,创下 2017 年 10 月以来最长连涨纪录,韩国 KOSPI 指数上涨 0.70%,中国大陆沪深 300 指数高开后虽经历冲高回落,但最终仍收涨 0.81%,香港恒生指数涨幅达 1.21%。商品市场呈现鲜明分化:原油、铁矿石、铜等工业金属价格全线飘红,布伦特原油期货突破 85 美元 / 桶关口,而黄金价格受风险偏好升温压制,单日下跌 1.99% 至 3272 美元 / 盎司。
一、货币与债券市场联动
美元指数在谈判消息刺激下走强,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上调 29 个基点至 7.2066。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外汇策略主管瓦伦丁・马里诺夫指出,"贸易紧张缓和将持续提振风险货币,日元、瑞郎等避险资产可能面临进一步抛售压力"。与此同时,10 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 3 个基点至 3.85%,反映市场对经济复苏预期增强。
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政府此前暂停对除中国外其他国家的最高关税政策,叠加上周与英国达成的贸易协议,形成政策组合拳效应。Lombard Odier 高级宏观策略师李昊民表示,"尽管协议细节尚未完全披露,但谈判的积极基调已显著改善投资者对中国及亚太股市的信心"。
二、关税博弈的历史轨迹与现实影响
这场贸易博弈的升级路径堪称惊心动魄。自 2025 年 2 月美方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加征 10% 关税起,双方历经四轮报复性升级,最终在 4 月将关税推升至历史性高位 —— 美国对华综合税率达 145%(10% 基准 + 125% 对等关税),中国对美反制税率亦达 125%。两国间 7000 亿美元年度贸易额与 1.4 万亿美元中国对美证券投资,成为悬在全球经济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
贸易压力已切实冲击实体经济。联合包裹、福特、美泰等跨国企业相继撤回盈利预期,彭博行业研究数据显示,标普 500 成分股公司平均 6.1% 的收入依赖中国市场。IMF 最新预测显示,关税战已导致美国 2025 年经济增速下调 0.9 个百分点至 1.8%,中国增速虽受影响但仍维持 4% 的中高速增长。
三、地缘政治与市场预期共振
除中美谈判外,多重地缘利好形成叠加效应:印度与巴基斯坦宣布停火,俄罗斯与乌克兰领导人计划本周会面,这些进展进一步提振风险偏好。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近期印巴冲突中展现的军事科技实力,客观上增强了全球对中国产业链韧性的信心。
尽管市场短期狂欢,但中长期风险犹存。分析人士指出,美方设定的 60% 关税目标与特朗普 "80% 税率更合适" 的表态存在明显分歧,而中方在稀土、芯片等关键领域的反制能力,将成为后续谈判的博弈焦点。正如陈经在观察者网评论中所言,"攻守之势已发生逆转,中国在贸易反击战中的主导权日益凸显"。
这场持续数年的贸易博弈,正深刻重塑全球经济格局。随着中美建立常态化磋商机制,市场将聚焦 5 月 14 日关税调整生效后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后续知识产权、技术转让等核心议题的谈判进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或将成为投资者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