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仅数周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正被一场持续发酵的经济困局包围。
日本劳动部周四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实际工资已连续第九个月下降,同比降幅达1.4%,而这一指标自2021年起便未出现实质性增长。尽管名义工资同比上涨1.9%,但持续高企的通胀彻底吞噬了这份 “增长”,让日本家庭的购买力不断承压。
9月日本整体通胀率达2.9%,已连续41个月超过日本央行2%的目标,与之相对的是家庭支出仅增长1.8%,显著低于2.5%的市场预期,这种 “工资不涨、物价飞涨” 的背离,正让日本社会陷入双重挤压。
对占人口相当比例的退休群体而言,通胀的冲击更为直接。富士通未来研究中心特别顾问谷口智彦直言,依赖固定养老金的老年人在物价上涨中 “非常痛苦”,而 Monex Group 专家总监 Jesper Koll 的警告更具政治警示意义:若未来半年通胀仍高于2%,高市内阁的支持率将“暴跌”,毕竟通胀早已成为日本民众最关心的议题。
面对这样的民生压力,高市早苗选择重启“安倍经济学”的核心工具 —— 积极财政刺激,推出规模达13.9万亿日元(约922亿美元)的支出方案,涵盖电费、燃气费补贴及中小企业涨薪援助。看似精准对接痛点的计划,却陷入多重矛盾的漩涡。

凯投宏观亚太区主管马塞尔·蒂利安特(Marcel Thieliant)指出,能源补贴这类措施本质是 “民粹主义政策”,不仅无法真正抑制通胀,反而会加剧物价上涨压力,与日本央行的抗通胀目标形成直接对冲。
更严峻的约束来自财政层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日本债务与 GDP 之比已接近250%,位居全球首位,汇丰银行亚洲经济学家Justin Heng 警示,若靠发行政府债券支撑大规模刺激,“可能会削弱日本的财政信誉”,让本就脆弱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这份方案与“安倍经济学”的核心逻辑已出现偏差。安倍时期的财政刺激常与劳动力市场灵活化等结构性改革配套,而高市方案仅聚焦短期纾困,未提及任何深层改革举措,暴露了其政策延续性的短板。
“安倍经济学”的另一支柱——超宽松货币政策,在当前通胀环境下同样陷入尴尬。日本央行已连续六次会议维持0.5%的基准利率不变,行长植田和男宣称央行在应对通胀上“并不落后”,但市场对政策滞后的质疑从未停止。
矛盾的核心在于对“物价与工资良性循环”的判断分歧:日本央行坚持,只有看到物价与工资同步上涨,才会启动加息;而高市早苗本月早些时候在国会明确表态,“日本尚未实现可持续通胀”,暗示央行应放缓加息步伐。
这种分歧背后,是政治与经济的深层博弈:对政府而言,加息可能抑制经济复苏,还会增加巨额政府债务的付息压力;对央行而言,持续低利率会进一步削弱日元,推高进口商品成本,让通胀问题愈发棘手。
尽管 Justin Heng 认为 “加息只是时间问题”,凯投宏观更预测2027年前日本央行将把政策利率上调至1.5%,但 “新政治格局下,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门槛已明显抬高”,央行独立性正面临隐性挑战。
高市政权的真正困境,其实是未能破解 “安倍经济学” 遗留的结构性难题。安倍时期依赖的货币宽松虽一度推升资产价格,却始终未能建立可持续的工资增长机制。中小企业长期缺乏涨薪动力,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刚性更固化了这一格局。
如今,高市的政策组合已凸显明显局限性:财政刺激难掩结构缺陷,货币宽松加剧通胀压力,结构性改革的缺位让“工资-物价良性循环”沦为空谈。
对高市而言,更大的风险来自政治层面:Jesper Koll 的预警直指核心,若通胀持续超目标,退休群体等关键选民的不满将直接动摇政权根基,内阁支持率的断崖式下跌可能随时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