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4%,创下六个月来最大跌幅;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9%,跌幅较上月有所收窄。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三(9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CPI同比下降0.4%,环比持平,高于路透社调查预期的0.2%跌幅,也是继2月下降0.7%以来的最大降幅。
此外,8月PPI同比下降2.9%,较7月的3.6%降幅有所收窄,符合经济学家预期。
这一数据反映出消费需求疲软,特别是食品价格同比下降4.3%,较上月1.6%的降幅进一步扩大,而核心通胀(剔除食品和能源)则小幅上升至0.9%。 同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9%,较7月的3.6%降幅有所收窄,符合经济学家预期,这表明上游工业部门的价格竞争有所缓解,但整体仍处于通缩状态。
这些数据凸显了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压力。CPI的负增长表明消费者价格整体下滑,主要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出口增长放缓以及美中关税影响等因素拖累,导致国内需求不足。 PPI降幅收窄得益于政策努力遏制汽车等关键行业的过度竞争,但近三年来的生产者价格通缩仍在侵蚀企业利润,没有显著刺激需求回升。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正处于通缩加剧的阶段,但PPI的改善显示出一些积极信号。关于通缩的持续性,如果需求持续疲软且没有更强有力的财政刺激,通缩可能在短期内延续。
特别是考虑到房地产危机和外部贸易压力,这可能导致消费者信心进一步下滑并形成恶性循环。 对房地产的影响尤为负面:通缩会放大房价下行压力,造成财富效应负面,抑制居民消费和投资,进一步拖累房地产市场复苏。尽管政策已推出消费贷款利息补贴等措施,但若通缩持续,房地产行业可能面临更长的调整期,需要更全面的刺激政策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