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于2025年8月15日发布了最新的宏观经济指标,揭示出7月份工业生产增速降至近八个月来的最低水平,同时消费零售额也出现明显下滑。这种情况进一步凸显了决策者在国内需求不振与国际不确定性双重压力下,推动经济增长的难度。
据路透社分析,这些数据整体表现不如预期,正值中国当局应对多重挑战之际,包括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贸易举措、内部市场疲软以及行业内过度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在当天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例行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发言人付凌晖详细阐述了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他指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5.7%,这是自2024年11月以来的最低点,不仅低于路透社分析师预期的5.9%,也较6月份的6.8%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中美两国此前于5月中旬在日内瓦达成的临时贸易协议,本周再度延长90天,避免了美国对华关税大幅上涨。但中国制造业仍深受国内需求低迷和工厂价格通缩的困扰。国家统计局早前数据显示,7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滑3.6%,与6月份的两年低点相当。
为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近期强化了政策干预,承诺通过刺激内需、遏制恶性价格战等方式,将2025年全年GDP增长率拉升至约5%的官方目标。
具体到消费领域,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3.7%,创下自2024年12月以来的最低纪录,远低于上月的4.8%以及市场预期的4.6%。此外,今年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1.6%,不及预期的2.7%,也较上半年2.8%的水平有所回落。
尽管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迄今通过政策扶持和利用贸易休战期提前出口等方式,避免了经济急剧失速,但专家认为,内部需求乏力和全球地缘风险将持续压制后续季度表现。极端天气事件,如创纪录高温、暴雨和洪水,也干扰了制造业和商业活动。
路透社最新调查预计,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速可能降至4.5%,第四季度进一步放缓至4.0%。这反映出在北京维护就业稳定、应对特朗普贸易战升级的背景下,鼓励居民消费的努力面临严峻考验。整体而言,2025年全年GDP增长预期从去年的5.0%下调至4.6%,低于政府目标;2026年则预计降至4.2%。
这些数据清晰地反映出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脆弱的恢复阶段,增长动能明显减弱。工业增加值和零售额的双双下滑,不仅源于外部贸易摩擦的持续影响——尽管中美休战协议暂时缓解了关税压力,但全球需求不确定性仍旧制约出口导向型制造业——更关键的是内部结构性问题,如消费疲软和价格通缩。这些因素叠加极端天气扰动,形成了一个多重挑战的局面,导致经济指标未能达到市场预期。
从积极角度看,中国政府通过加大财政和货币刺激、承诺提振内需的举措,已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下行风险,避免了更剧烈的衰退。这与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对稳定相呼应,显示出政策工具仍有空间。但路透社调查的预测——全年GDP仅4.6%,低于5%目标——警告了潜在的增长缺口。如果就业压力加大,特别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可能会进一步抑制家庭支出,形成恶性循环。
长远而言,仅靠短期刺激可能不足以逆转趋势。中国需要更深层的改革,如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债务负担和增强创新驱动,以应对全球贸易战升级和国内老龄化等挑战。否则,2026年预期进一步降至4.2%将成为现实,考验北京的战略韧性。总体上,这些数据虽令人担忧,但也为政策调整提供了及时信号,如果执行得力,仍有机会实现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