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8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7月,中俄双边贸易额攀升至191.4亿美元,创下年内单月新高,较6月增长8.7%。
然而,这一亮眼数据背后仍难掩颓势:同比2024年7月下降2.8%,且2025年前7个月累计贸易总额1258亿美元,同比下滑幅度达8%,整体贸易规模仍未恢复到2024年水平。
贸易结构分化态势显著。7月中国自俄罗斯进口额报101亿美元,实现同比增长4.02%;但同期中国对俄出口则同比下降8.91%,仅为91亿美元。
能源贸易作为关键支柱,正面临严峻挑战。俄罗斯在2024年曾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全年对华输油量高达创纪录的1.085亿吨,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9.6%。
但乌克兰对外情报局最新监测指出,2025年7月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交付量已降至不足400万吨,低于6月水平。
2025年1至7月,俄油轮向中国运送总量约3200万吨,较2024年同期锐减400万吨。这一趋势在中国官方统计中得到印证:2025年1至6月,中国自俄进口原油量4911万吨,同比下滑10.9%。
外部压力正急剧升温。特朗普政府于7月底宣布,自8月1日起对印度进口俄罗斯原油征收25%的惩罚性关税,并明确警告中国可能面临同等制裁措施。
尽管中俄在2022年确立的“无上限”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曾在2024年创下双边贸易历史峰值,但美欧正通过威胁实施次级制裁,不断收紧对俄罗斯经济命脉的绞索,迫使第三国在美俄之间选边站队。
莫斯科高等经济学院前客座讲师阿列克谢·奇加达耶夫分析认为,中国决策层仍将俄罗斯视为重要的战略缓冲区、具有价格优势的原材料供应地,以及制衡西方压力的关键地缘政治伙伴。
然而,加拿大BCA Research首席地缘政治策略师马特·格特肯指出,北京有充分动机在不损害对俄关系的前提下,适度削减俄油进口规模,以此作为筹码与美国展开谈判,寻求减轻次级制裁压力。
当前地缘博弈已进入决定性时刻。白宫特使史蒂夫·维特科夫于8月6日紧急赴莫斯科与普京会晤,设下8月8日为最后期限,要求俄罗斯与乌克兰达成停火协议,否则将面临新一轮严厉经济制裁。
牛津经济研究院最新评估认为,俄罗斯同意达成30天停火协议的概率仅为30%。在此背景下,中国、印度、土耳其作为俄罗斯石油的三大核心买家,正积极利用其市场影响力,试图为俄罗斯创造与美国实现关系缓和的战略空间,避免全面制裁带来的能源贸易崩塌。这场牵动全球能源格局的博弈,其结局将在未来数日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