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克萨斯州雪松公园的航天新锐萤火虫(Firefly Aerospace)迎来了历史性双重着陆。当"蓝色幽灵"着陆器今年三月在月面投下楔形阴影,成为首个完全成功的私营登月任务五个月后,这家公司再度锁定新坐标——华尔街。
8月7日,萤火虫宣布以每股45美元价格公开发行超1900万股,募资总额达8.68亿美元,股票代码"FLY"即将在纳斯达克午盘鸣钟交易。
此刻登陆资本市场的时机耐人寻味。就在七天前,设计软件公司Figma上市首周股价飙涨250%,引爆投行圈对新股定价策略的激烈辩论。而萤火虫的招股书显示,面对汹涌的投资者认购潮,公司不仅将目标定价区间主动上浮,最终发行价更是跨越调升后的区间上限,同时增发股份数量。这种双重防御策略,被视为规避Figma式首日暴涨的精准操作——后者正是受限于流通股稀缺导致的非理性冲高。
美国IPO市场在经历三年冰河期后正强势回暖。除Figma与Circle Internet集团首日亮眼表现外,航海家科技(Voyager Technologies)、卡门控股(Karman Holdings)等太空防务企业年内相继上市,共同勾勒出资本重返高风险科技赛道的路线图。银行交易终端的数据流里,机构投资者正在重新校准对太空经济的估值模型。
但月球着陆只是萤火虫商业版图的第一块拼图。真正的考验在于证明技术可扩展性:其正在开发的太空服务运输船"鞘翅"(Elytra)与两款火箭构成核心业务三角。尤其与军工巨头诺斯罗普·格鲁曼联合研制的大型可复用火箭"日蚀"(Eclipse),直接对标SpaceX的猎鹰9号,预定明年实施首飞。这款中型运载火箭若能成功,将打破当前商业发射市场寡头垄断的格局。
维系公司现金流的命脉则是小型火箭"阿尔法"。尽管已完成六次发射,但最近四月任务中二级发动机推力异常,导致洛克希德·马丁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测试卫星坠入大气层。这份技术风险在招股书第47页被着重标注:现有超过30次阿尔法火箭发射合同,占据公司三月底11亿美元订单储备的七成以上。每一次成功点火,都关乎后续资本信心的延续。
翻开财务数据则呈现更复杂的图景。2024年研发支出激增27%至1.5亿美元,主要注入"日蚀"和"鞘翅"项目,而全年营收仅6100万美元,净亏损更扩大至2.31亿美元。这种典型太空企业的"J型曲线"特征,迫使公司明确将IPO所得优先用于债务偿付——在招股书"资金用途"章节,偿债排序仅次于研发投入。
客户名单却昭示其战略价值。从防务承包商L3Harris到美国情报中枢国家侦察局,NASA更与其签订三项"蓝色幽灵"系列登月任务,下次发射窗口定在2026年。当私募股东AE Industrial Partners在IPO前夜仍持有47%股权时,华尔街更关注的是:这家同时掌握轨道运输与地月到达能力的公司,能否在2028年商业空间站竞赛爆发前,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盈利模式。月尘中的蓝色幽灵阴影,正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被重新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