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脑机接口(BCI)领域发起一场由国家意志驱动的系统性冲锋。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个部委联合发布了一份雄心勃勃的产业政策蓝图,为核心技术创新和落地实施绘制了清晰路径。
这份文件的核心目标直指2027年:在电极、芯片、集成产品等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将BCI这一融合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前沿领域,定位为中美科技竞争的关键新战场。
当全球目光聚焦于埃隆·马斯克的Neuralink时,中国的科研团队已在多条技术路线上悄然推进。在天津,南开大学段峰教授团队开发的血管介入技术仅需颈部微创穿刺,就能将2毫米的仿生蛛网电极支架送入脑血管。
这项技术在今年6月成功帮助一名中风患者恢复了82%的健侧抓握力,且信号稳定性高达99.7%,目前正在北京和武汉进行临床试验。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的研究者选择将硬币大小的处理器植入颅骨下方,电极覆盖在硬脑膜上而不穿透脑组织。三位植入该设备的四肢瘫痪患者实现了超过90%准确率的意念控制抓取和自主进食。后续研究还意外发现了神经再生的迹象,为脊髓修复带来了新希望,其开发的类脑芯片也显著降低了能耗。
来自上海的中国科学院与华山医院团队则另辟蹊径,他们研发的硬币大小超柔性电极,柔韧性是Neuralink电极线的100倍,宽度仅为其五分之一。其核心的动态神经解码器实现了低于100毫秒延迟的高稳定信号传输。该团队的目光已超越医疗,计划今年实现意念控制机械臂和具身AI机器人,拓展人机交互的边界。这三条路径——从南开的低风险血管介入、清华的颅骨下植入到上海的超柔性方案——共同构成了覆盖不同精度和风险需求的BCI中国方案。
政策为整个BCI生态链提供了强力支撑:鼓励开发更高生物相容性、更好信噪比的电极;攻关高通道采集、超低功耗处理的专用芯片;利用AI提升解码软件的跨场景适应能力;并推动高精度植入手术机器人的研发。上海更是将BCI纳入“未来产业标准”计划,对主导国际标准项目给予5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
在支付端,湖北省今年3月率先为侵入式BCI手术设定了6552元人民币的收费标准,国家医保局也已设立相关收费项目,这对降低高昂的手术成本至关重要。
中国庞大的临床需求是BCI发展的强劲引擎——2800万中风患者且每年新增约300万,约400万脊髓损伤病例。这种临床需求驱动的研发模式加速了技术迭代。政策强调各部委协同,并依托覆盖数千家医院的现有医疗器械网络,以打通商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未来应用场景清晰:医疗领域聚焦神经疾病诊疗与运动功能重建;工业场景探索脑控机器人及极端环境作业;消费领域则瞄准驾驶员状态监测、脑控家电等产品。随着政策、资本与核心技术的深度聚合,中国正全力将“BCI的科幻图景”加速转变为触手可及的临床现实,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这一战略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