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临港外的海面上,一艘不起眼的运输船缓缓停下,将一个24兆瓦的金属舱体沉入水下。这并非寻常工程,而是中国科技初创公司海云科技(HiCloud Technology)刚刚启用的水下数据中心。
它不靠空调制冷,也不占陆地资源,而是直接利用海水天然的低温环境散热,电力则来自附近的海上风电场——清洁能源驱动着深海中的数据洪流。
这家由 Highlander 集团于2020年创立的公司,从2021年起就开始探索把数据中心“搬进海底”的可能性。如今,这个6月就已敲定部署的项目终于落地,成为国内在该领域最具体的实践之一。
虽然24兆瓦的规模,在动辄吉瓦级的全球大型数据中心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但海云科技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他们在领英上明确写道:“我们未来将建设一座500兆瓦的水下数据中心。”这句话,像是一张投向未来的入场券。

其实,把数据中心放进海里,并非中国首创。微软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纳蒂克计划”,在美国和英国近海投放密封舱体,每个40英尺长的容器内搭载864台服务器,在水下稳定运行多年,证明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如今,海云科技的尝试,更像是在本土语境下对这一理念的延续与再定义。不同的是,这次背后站着中国电信。
这家国有通信巨头不仅为项目提供了数据中心建设和网络部署的专业支持,更在战略层面展现出浓厚兴趣。据海云科技透露,中国电信正考虑推出“陆地+海底”混合云服务,让客户的数据既能存于陆上机房,也能沉入深海节点。
更进一步,他们还想借助这些海底设施,增强海洋5G网络的覆盖能力——这意味着,水下的服务器不再只是计算单元,而可能成为未来海洋数字生态的神经末梢。
然而,技术的激进尝试总伴随着现实的拷问。将尖端硬件长期置于水下,意味着任何硬件更换或维修都必须依赖复杂的海上作业,成本高、周期长,运维难度远超陆地机房。
此外,海域使用许可、管辖权归属、生态影响等问题也难以回避,尤其是随着AI算力需求上升,数据中心的热排放加剧,对海洋环境的潜在扰动更需审慎评估。这些挑战在制度环境不同的国家可能更为突出,但仍是全球行业必须面对的共性难题。
甚至还有更隐蔽的风险。水是声音的优良导体,这也意味着海底数据中心可能更容易受到声波干扰或攻击。近期有研究指出,这种非常规威胁并非空穴来风——当数据中心从钢筋水泥的楼宇移至幽暗海床,安全的定义也必须随之扩展。
对于这类项目,业内也有声音持保留态度。有分析认为,当前的水下数据中心更多是技术验证性质,距离大规模商业化仍有距离,其实际效益与宣传之间尚存落差。但这并不否定海洋在数据中心未来中的角色。
相比之下,利用海水为陆上数据中心做蒸发冷却,既能节省淡水,又能提升能效,或许是更务实、更具推广价值的方向。
海云科技的这次下潜,不只是技术实验,更像是一种信号:在土地紧张、能耗受限、绿色压力加剧的今天,人们正在重新思考数据中心的边界。向海洋要空间,要冷源,要可持续,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可能。无论那个500兆瓦的蓝图能否实现,至少现在,中国的海底,已经亮起了一盏数据之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