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萨姆·阿尔特曼在社交平台发布“死星”图片时,科技圈已嗅到火药味——24小时后,OpenAI正式推出被宣称为“消灭所有竞争对手”的GPT-5。阿尔特曼在宣传片中强调,这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博士级专家,可在任何领域按需提供帮助”,甚至断言“很快任何人都能完成超越历史所有个体的成就”。
与其说GPT-5是技术飞跃,不如说是OpenAI帝国战略的集大成者。距离GPT-4发布已逾两年,这家估值瞄准5000亿美元的公司,通过绑定联邦机构、覆盖90%财富500强企业,积累起7亿周活用户。如今它不再满足于颠覆技术,而是以用户体验为矛,直指用户生态护城河。
尽管官方称GPT-5在多数基准测试中领先,但谷歌Gemini、Anthropic的Claude与xAI的Grok仍在部分领域紧咬甚至反超。更耐人寻味的是,其发布会资料竟出现多处数据错漏,被调侃“像是GPT-5自己幻觉生成的图表”。但这些已非核心战场——OpenAI将胜负手押注于“无摩擦体验”。GPT-5能动态调配算力资源,自动切换至最优处理模式,终结了用户面对GPT-4o、o3-pro等数十个分支模型时的选择困境。
免费策略仍是钩住用户的利器。非付费用户虽受限于GPT-5的使用频次,却足以尝鲜其“个性化引擎”:可定制的界面配色、“愤世嫉俗者”或“书呆子”等角色人格,叠加刚开放的Gmail与谷歌日历权限,再通过“记忆”功能串联历史对话。当AI深度融入个人日程与沟通流,迁移成本便如从十年iPhone生态跳槽安卓般艰难。企业端同样如此——贝恩咨询、美泰玩具、哈佛大学等合作伙伴正将私有数据注入ChatGPT,使其蜕变为“专属公司大脑”。
回看ChatGPT的成功,本质是将技术封装为对话式服务。GPT-5延续此道:它整合了两年间所有分散的技术突破——当DeepSeek以免费推理模型破局,OpenAI便开源更强推理工具;当Claude Code威胁编程市场,Codex即刻迎战。如今这些能力被熔铸成统一入口,背后是OpenAI的战略转向:在追逐通用人工智能(AGI)之前,先打造一个“通用数字助手”。
当所有头部聊天机器人已能胜任基础任务,用户忠诚度正取决于“谁更懂我”。OpenAI用GPT-5给出答案:让AI成为你数字生命的延伸。这场战役的终局,或许不是技术参数的碾压,而是看谁先住进用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