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市场份额有所下滑,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明确表示,在船舶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未完成订单量这三大核心指标上,中国 “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承接新船订单量占全球总量的68.3%,虽然较去年同期的74.7%有所下降,但仍稳居全球第一。
中国造船订单量同比下降18.2%,至4433万载重吨。分析人士指出,这一下降主要源于液化天然气(LNG)和石油运输船订单的减少。由于美国在全球能源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许多船东在选择造船厂时更加谨慎,担心未来可能面临额外的政策限制。
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原油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日均出口量超过410万桶。同时,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日均出口量达119亿立方英尺。
在这一背景下,造船业与能源运输之间的关联愈发紧密,而美国近期宣布将对中国建造或运营的船舶征收港口费用,自10月14日起生效,无疑给中国造船企业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中国造船业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竞争力。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并未详细披露主要竞争对手韩国和日本的市场份额数据。
但据海事咨询公司克拉克森研究公司(Clarksons Research)的报告,由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全球新船订单总量同比下降超过50%,韩国虽然在订单数量上略有下降,但市场份额有所上升。
华西证券分析师游道柱在其最新航运行业报告中指出,即便美国港口费用开始实施,中国造船企业仍能凭借其成本效率、供应链弹性和庞大的产能规模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他强调,中国造船业不仅在价格上具有优势,在交付能力和技术支持方面也具备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中国造船行业的整合也在加速推进。中国证监会近日批准了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合并,预计合并后的新集团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企业。此次合并不仅提升了企业的规模效应,也为未来在高端船舶制造、绿色船舶技术等领域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自美国宣布对中国建造或运营船舶征收港口费用以来,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的对外信息披露趋于谨慎。与以往通常公布的前三大船企市场份额及按船舶类别划分的新造船订单数据不同,此次协会仅发布了中国市场表现的基本数据。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1.7%,截至6月底,中国手持船舶订单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4.9%。这表明,尽管新订单有所下降,但中国造船企业在手订单依然充足,为未来几年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中国造船业的崛起并非偶然。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通过持续的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和政策支持,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船舶制造产业链。
如今,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船舶制造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船舶出口国之一。特别是在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轮等主流船型领域,中国造船企业已具备与韩国、日本并肩竞争的实力。
面对美国港口费用新规的潜在冲击,中国造船业并未表现出明显恐慌。多家船厂表示,已开始调整客户沟通策略,加强与全球船东的合作关系,并积极拓展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新兴市场,以分散对欧美市场的依赖。
此外,中国造船业正加快向绿色、智能、高端化方向转型。近年来,LNG 动力船、氢燃料船、自动化船舶等新型产品不断涌现,显示出中国造船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持续投入。这也为中国在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浪潮中抢占先机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