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中国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5 年 9 月海外资金净流入中国股市的规模达 46 亿美元(折合 59.29 亿新元),这一数值创下 2024 年 11 月以来的单月峰值。
据财联社披露,9 月外资流入的增长主要由被动型基金的强劲表现所驱动 —— 这类基金当月净流入 52 亿美元,而主动型基金则出现 6 亿美元的小幅流出,这一流出规模与 8 月水平基本持平。从基金类型来看,被动型基金主要以追踪特定指数(如 ETF)为目标,投资策略相对固定;主动型基金则依赖基金经理的专业研判进行选股与资产配置,核心目标是实现超越市场基准的收益。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刘颖(Chloe Liu)及其团队在报告中指出,海外资金布局中国市场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继 7 月中旬美国基金率先大举流入后,9 月欧盟地区的被动型基金也开始加速跟进这一趋势。从具体持仓调整来看,主动型基金经理在 9 月的板块配置上出现显著倾斜:相较于上月,对资本货物与半导体板块的持仓力度明显加大,同时主动缩减了在保险、耐用消费品及服装板块的敞口,其中阿里巴巴、宁德时代等个股获得重点增持,腾讯、平安保险等则被减持。
这一轮外资回流发生的背景颇具特殊性:2024 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曾不及市场预期,当时主要受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等因素拖累。但进入 7 月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中美贸易战暂时休战带来的乐观情绪形成共振,推动 A 股市场加速攀升,沪指成功突破 3880 点关口。
市场行情的持续向好进一步巩固了外资信心:9 月 MSCI 中国指数单月上涨近 9%,实现连续五个月走高,该指数自 2025 年 4 月触底以来累计反弹幅度已达 40%,这一涨幅超过了标普 500 指数和 MSCI 亚洲指数在关税冲击后的回升表现。彭博社对此评论称,强劲的反弹行情引发了全球资金的 “错失恐惧”(FOMO)情绪,许多此前因担忧中国市场风险而持观望态度的海外投资者开始重新回流。
香港股市同样表现活跃,10 月 2 日(周四)恒生指数创下逾四年新高,当日收报 27287.12 点,突破 27000 点关键关口。尽管次日(10 月 3 日,周五)投资者出于获利了结需求,导致恒指小幅下跌 0.54%,但指数仍稳定站在 27000 点上方,显示市场整体做多情绪未改。
从摩根士丹利的报告及市场联动反应来看,9 月外资回流中国股市的现象并非偶然的短期波动,而是全球流动性环境、地缘政治缓和与中国市场结构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趋势既折射出海外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重新评估,也暗藏需要警惕的情绪泡沫与长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