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降至7307亿美元,创下自2009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数字较6月减少257亿美元,与2013年11月1.32万亿美元的历史峰值相比,累计缩水近45%。
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再次印证了一个持续多年的趋势:中国正系统性、稳步地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
这一减持并非突发事件,而是始于特朗普第一任期、延续至今的战略性调整。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美国债务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央行正悄然重构其3.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配置结构。
8月,中国外储总额升至十年高位,与美债减持形成鲜明对比——资金并未撤离,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安全、更多元的落脚点。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指出,尽管具体配置路径未完全公开,但国际投资者普遍观察到,中国正逐步将资金从美元计价资产转向以欧元计价的欧洲债券。欧洲市场债券的深度与广度持续扩大,为央行级别的资金管理提供了新选项。
法国外贸银行首席亚太经济学家 Alicia Garcia-Herrero 补充称,随着中国对欧出口增长,以及对英镑、瑞士法郎等非美货币资产的需求上升,欧洲正成为外汇储备再平衡的重要目的地。
对美元资产的担忧,不仅源于地缘政治紧张,更来自美国财政状况的恶化。今年7月,特朗普签署《大漂亮法案》,再次提高联邦债务上限。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到2034年,美国赤字将额外增加4.1万亿美元。在“美元可能被武器化”的警示声中,中国决策层显然不愿将国家财富过度绑定在一个财政纪律松弛、政治极化加剧的体系之上。
与此同时,黄金正成为央行资产配置中的“压舱石”。8月,中国官方黄金储备升至7402万盎司,实现连续第十个月增持,创下历史新高。
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黄金作为终极避险资产的地位被重新强化。中国人民银行与全球多数央行步调一致,将黄金纳入长期战略储备,以对冲货币波动与地缘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减持美债的同时,全球其他主要持有者却在加码。7月,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攀升至9.16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日本持仓增至1.15万亿美元,英国更以413亿美元的单月增持,将其持有量推高至8993亿美元,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美债持有国。
有分析认为,中国的减持可能部分被“技术性转移”所掩盖。经济学人智库高级经济学家徐天辰指出,中国或通过比利时、卢森堡等金融中心的托管机构间接持有美债,也可能转向购买房利美、 Freddie Mac等美国政府支持机构债券——这些资产虽不计入“国债”统计,但仍属美元计价主权信用资产。
但无论路径如何隐蔽,方向已清晰无疑:中国正在降低对单一货币、单一国家资产的集中风险。从“美元独大”到“多币种+黄金”组合,从被动持有到期主动配置,中国外储管理正进入一个更注重安全、分散与长期价值的新阶段。
这一转变,不仅关乎中国自身的金融安全,也在悄然重塑全球资本流动的底层逻辑。当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选择不再为美国赤字融资“兜底”,美元霸权的根基是否依然稳固?欧洲债券市场能否承接如此规模的资金迁移?黄金的货币属性是否会因央行持续购入而重新激活?
答案尚未揭晓,但趋势已经启动。中国减持美债,不是一场金融脱钩的宣言,而是一次静水流深的战略再平衡。在全球秩序重构、货币格局洗牌的前夜,每一笔资产的转移,都在为未来十年写下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