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笼罩下,美国国债市场正悄然积聚一股强劲的上升势头。交易量持续低迷并非坏事,它反映出投资者已充分消化了美联储即将降息、结束缩表以及贸易形势缓和等多重正面因素。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四个百分点心理关口下方窄幅震荡,这种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深刻的结构性转变。市场不再是单纯的投机场所,而是成为全球资金寻求避险的港湾。
回顾过去几年,美联储的量化紧缩政策如同一把双刃剑。它通过减少资产负债表规模来控制通胀,但也推高了融资成本,导致市场波动加剧。现在,随着缩表进程接近尾声,这一政策即将翻开新篇章。美联储计划维持资产负债表在六点五万亿美元左右的规模,这意味着每年将有数千亿美元的资金重新注入市场。这些资金不会均匀分布,而是集中涌向中长期债券,从而显著压缩期限溢价。

期限溢价本质上是投资者为持有长期债券而要求的额外回报,当它被压低时,意味着长期利率将更易于下行。当大量资金追逐有限的中长期债券时,价格自然水涨船高,收益率相应下降。这将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廉价的资本,刺激投资和消费复苏。
当前缩表节奏每月涉及三百五十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五十亿美元的国债到期本金。一旦政策转换,这些抵押贷款证券的本金将全部转向国债投资。这种转向不是简单的资产置换,而是对七到十年期债券需求的直接强化。
为什么这如此重要?因为这些中期限债券是金融机构和养老基金的核心持有品种。它们的收益率直接影响房贷利率和企业债定价。如果需求激增,收益率下行将传导至实体经济,帮助缓解高利率带来的压力。举例来说,房地产市场可能从中受益,购房者将面对更低的按揭成本,从而推动住房销售回暖。
消费者信心调查同样值得留意。它是经济脉搏的晴雨表。如果信心指数上扬,意味着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和就业前景乐观,这将支撑美联储的温和政策转向。反之,如果信心疲软,美联储可能加速降息步伐,进一步利好美债。
深入分析美联储资产负债表重构的深层含义,我们可以看到它标志着货币政策从紧缩向宽松的范式转变。过去,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注入流动性,刺激资产价格上涨。现在,结束缩表相当于一种隐形宽松。它不会像降息那样直接刺激股市,但会悄然支撑债券市场稳定。独特之处在于,这一转变发生在全球通胀压力犹存的背景下。
许多经济学家担心,如果美联储过早放松,通胀可能卷土重来。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或许是美联储在预防衰退的先手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风险频发,美债作为无风险资产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
美债市场的多重利好汇集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窗口。过去几年,高收益率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但随着降息预期升温,收益率下行将成为主旋律。这并不意味着机会消失,而是转向更精细的策略。
美联储缩表终点的到来,还将重塑金融机构的行为模式。银行和保险公司将加大对中长期债券的配置,以匹配负债期限。这将进一步压低期限溢价,形成正反馈循环。这一循环可能持续数年,因为美联储维持大规模资产负债表的承诺不会轻易改变。它不同于以往的紧缩周期,那时市场充满不确定性。现在,透明的政策路径让投资者更有信心。这一转变发生在人工智能和绿色转型驱动的生产力提升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可能上行,通胀压力随之缓和,美债收益率将长期保持低位。
美债市场的利好将传导至其他资产,股市可能从中受益,因为低利率环境利于估值扩张。商品市场则面临压力,美元走强将抑制大宗商品价格。结束缩表不仅是技术调整,更是美联储对经济信心的投票。它将引爆购债潮,推动美债从边缘资产转向主流选择。
美债市场多重利好汇集并非昙花一现,而是结构性机遇的开端。美联储缩表终点将如催化剂般引爆购债热潮,压低收益率,刺激经济复苏。这一趋势将持续影响全球金融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