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管理着2万亿美元资产的全球顶级银行,高盛近期迈出了数字资产领域的突破性一步——成为业内首家发行比特币挂钩债券的银行,为传统金融机构与加密资产的融合开辟了新路径。
根据高盛披露的信息,这款债券全称为 “可赎回附条件息票标的挂钩票据”,其收益表现与三项资产紧密关联,分别是标普500指数、iShares 比特币信托 ETF 以及 iShares 罗素 2000 ETF。该票据设有明确到期日,除非高盛提前赎回,否则将于2026年10月13日正式到期。
从产品属性来看,这是一款结构相对复杂的金融工具,核心逻辑是通过挂钩股票、加密资产相关 ETF,吸引投资者向银行提供 1000 美元的无担保债务,进而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收益机会。
在收益与风险机制设计上,这款债券既保留了传统债券的部分特征,又因挂钩比特币增添了独特性。按照招股说明书约定,以1000美元本金计算,投资者每月可获得1.1%的潜在收益,但利息支付(息票)存在严格触发条件——只有当上述三只 ETF 的价格均维持在当前水平的60%以上时,投资者才能如期获得利息。
本金保障同样与这一条件挂钩:若到期时三只 ETF 仍全部保持在60%阈值之上,投资者可全额拿回1000美元本金;但一旦任一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本金将面临损失。以比特币为例,若到明年10月比特币价格下跌70%,投资者最终只能收回500美元本金,亏损幅度达50%。
为实现对三只 ETF 的投资敞口以支撑利息支付,高盛已提前布局。目前持有贝莱德比特币 ETF(IBIT)约16亿美元,后续还可能通过直接购买股票或期权等方式,进一步完善1.1%收益对应的资产配置。
不过从实际风险立场来看,高盛在这款产品中隐含看跌倾向:分析指出,若比特币价格下跌至少41%(理想状态下下跌70%),同时标普500指数、罗素 2000 ETF 也出现类似幅度下跌,银行在这款产品上的收益将达到最大化,这一设计也让投资者面临的潜在风险更为突出。
从历史数据与市场现实来看,不同挂钩资产的下跌风险差异显著。标普500指数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最大跌幅也仅为38%,从未出现过40%以上的下跌,70%的跌幅更是远超历史极值,除非发生极端黑天鹅事件(如人工智能泡沫与 web2 泡沫叠加破裂),否则短期内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极低。
但对比特币而言,大幅波动则是常态;尽管近年来其市值显著增长(目前仍不足黄金市值的10%),推动价格波动需要更多资金支撑,但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超过70%的跌幅,且这类下跌多发生在四年减半周期中 “减半后第二年” 左右。
若按周期规律推算,明年恰好处于这一关键节点,市场担忧比特币可能在明年10月跌至4万美元(较当前高点下跌70%),甚至跌至6万美元(下跌约50%)的可能性并非毫无依据。
基于对风险与收益的综合评估,市场对这款债券的态度趋于谨慎。有分析明确表示 “不会购买这只债券”,理由是比特币的高波动性显著拉低了产品整体安全性——若债券仅挂钩标普500指数,凭借其相对稳定的表现,11%的年化收益(月息1.1%)对部分资金而言或许是合理选择;但加入比特币后,风险与收益的性价比大幅下降。
对于另一挂钩标的罗素2000 ETF,其不确定性同样不容忽视:该指数追踪除大型垄断公司外的广泛经济领域,波动性高于标普500指数,且对经济数据的反应往往更为敏感。
例如,上个季度美国 GDP 若剔除数据中心投资,实际仅增长0.1%,这一疲软表现已对罗素2000指数形成潜在压力,也让押注其 “不下跌40%” 的难度显著增加。
从宏观经济背景来看,这款债券的推出也折射出当前美国经济的困境。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经济陷入持续停滞,尽管拜登政府曾通过部分政策推动经济回暖,但特朗普后续设置的贸易壁垒、缺乏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如绿色能源、高速铁路等),进一步制约了经济复苏动能。
理论上,政府直接投资民生与基建可有效拉动需求、打破经济僵局,但政治僵局导致相关政策难以落地,这也为罗素 2000 指数等反映实体经济的资产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值得关注的是,这款债券的推出对加密市场短期内存在一定积极影响 —— 按照产品设计,高盛需为每一美元票据在比特币资产上至少配置1美分,以确保有足够资金支付利息,这将带来一定的比特币买盘支撑。
但从长期来看,产品的风险隐患仍未消除:在保证11%收益的同时,银行如何在40%的价格缓冲区间内实现 “delta 中性”(即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尚不明确,这也让市场质疑该产品本质上是高盛的 “定向押注”—— 若未来市场大幅下跌导致投资者亏损,可能引发对银行的信任危机。
尽管存在诸多争议,但高盛作为传统金融巨头,发行首只比特币挂钩债券的意义仍不可忽视。这一举措不仅体现出传统金融机构对数字资产市场的认可与探索,也暴露了其在加密领域的 “业余性”。
例如,产品设计未能充分平衡风险与收益,与 MicroStrategy 等已布局比特币债券的机构相比缺乏竞争力,且未提供反向对冲产品(如针对资产下跌的保护型产品),难以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
对于市场而言,这款债券的推出既是传统金融与加密资产融合的新尝试,也为后续同类产品的设计与监管提供了重要参考,其实际表现或将深刻影响更多金融机构对数字资产的布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