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家家户户都在用的铝,在过去可是比黄金还金贵。
想象一下,在19世纪中期,铝的提炼技术非常困难,所以物以稀为贵。那时候,法国的拿破仑三世用铝餐具招待贵宾,而把金餐具留给普通客人。听起来是不是很凡尔赛?更夸张的是,那时候一盎司铝的价格是37美元,而黄金才20美元多一点。可以说在当时,铝就是身份的象征,是比黄金更奢侈的国宝。
那么,铝是怎么从贵族跌落成平民的呢?转折点发生在1886年。一项新的电解工艺横空出世,让大规模、低成本提炼铝成为可能。一夜之间,铝的产量从每月几盎司飙升到每天数百盎司,仅仅二十年后,更是达到了每天百万盎司。
产量暴增的后果是价格崩塌。1852年,一磅铝的价格是550美元。到了1880年,降到12美元。而到了20世纪初,它竟然只要0.2美元一磅。仅仅几十年,铝就从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变成了我们随处可见的普通金属。
铝的故事,给我们了一个巨大的启示,那就是,一个东西,如果能被轻易地大量制造出来,那它就绝对不适合用来储存财富。这就引出了最重要的概念——硬度。这里的硬度不是指物理上的坚硬,而是指一种资产难以被生产、难以被稀释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种钱,可以被随便印出来,那它就是软钱。反之,如果它很难被增发,那就是硬钱。那么,衡量一个东西够不够硬的标准是什么呢?答案是它的供给增长率。也就是每年新增的产量,除以现有的存量。这个增长率越低,说明它越难被稀释,也就越适合作为货币。黄金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当作最好的货币,就是因为它具备超强的硬度。
全球已经开采出来的黄金存量有大概68亿盎司。而每年新增的产量只有1.17亿盎司。算下来,黄金的供给增长率只有区区1.7%。这个数字几千年来几乎没怎么变过,这意味着无论人类怎么努力开采,都无法让黄金的供应量出现暴增。这就是黄金的独特魅力。它不像铜、石油这些工业金属,它们会被大量消耗,库存很低,新产量对价格影响巨大。而黄金不会腐蚀,不会氧化,几千年前开采出来的黄金,现在大部分都还在流通。庞大的存量,加上极低的工业消耗,让黄金拥有了巨大的抗稀释能力。
很多人会把稀缺性和硬度混为一谈,觉得越稀缺的东西越适合当钱。比如铂金、钯金,它们的总开采量比黄金少得多,按理说更稀缺。但问题是,它们存量少,工业消费占比大,所以新产量对价格影响巨大,供给增长率非常高。所以,它们适合做工业金属,却不适合做货币。所以说,判断一个东西能不能做好货币,最核心的标准就是它的硬度——也就是它抵抗稀释的能力。
当下的世界全球债务高企,各种法定货币的信用摇摇欲坠,人们对央行的信任正在逐渐消失。种种迹象都在表明,我们可能正站在一个货币体系大重置的十字路口。在这样的历史时刻,黄金的价值就会再次凸显出来。它那几千年不变的硬度,让它很可能在未来的货币体系中,再次成为核心的锚定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