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关税大限即将落地,市场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从企业的“按兵不动”到投资与并购的集体冻结,从保税仓租金飙升到港口拥堵的蔓延现象,全球供应链正进入一场“无声地震”。
真正改变企业决策逻辑的,并非关税本身,而是特朗普式政策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慢性压迫感”——让每一个企业的十年规划,陷入对下一周的焦虑中。而这场所谓“去全球化”浪潮,也并非你死我活的系统割裂,而是一次充满计算的战略性退却。全球化的钟摆没有停止摆动,只是方向更隐秘,路径更曲折。
全球化没有终结,而是在调整中重构
在过去六年,“去全球化”成为国际政治与经济的背景词。特朗普回归白宫后,关税、制裁、产业链本土化等话题再度升温。每一份财报似乎都要解释“去中国化”的进度,每一轮市场震荡都被归因于地缘政治。
但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情绪滤掉,再看一看全球最具执行力的跨国公司“做了什么”,你会发现:企业并未集体逃离中国,也未真正重构产业链。
供应链重构从不是政治运动,而是资本效率的再分配。无论是从中国转向墨西哥,还是从东南亚回迁美国,成本远高于政治口号。
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市场一度恐慌。但不到七天,又释放90天缓冲期,与英国、越南等国开启“样板协议”谈判。这带来的不是清晰方向,而是政策模糊和风险不确定。
企业明白,真正的风险不在于5%或10%的税率,而在于今天签下的协议,明天总统是否会推翻。
于是,企业开始“战略性退缩”。它们没有全面迁移产能,而是尝试在中美之外建立“第二基地”。例如,Proxima观察到,许多企业在印度、墨西哥或波兰设立“影子工厂”——先拿地、建壳、不立即投产,一旦形势变化,六个月内即可启动替代生产线。
这说明企业对“去全球化”的理解不是退出,而是避险。它们不再追求“全球最大效率”,而是转向“效率-安全比最优解”。
全球化正在经历一次谨慎收缩,而非根本性崩解。
真正冲击市场的,是特朗普式不确定性
尽管特朗普尚未全面恢复“钢铁重拳”政策,但他延续了“高变速+低可预测性”的执政风格。
6月,他突然宣布将钢铁进口关税提升至50%,即使对英国也保留“随时恢复征税”的行政权力。在医药领域,他多次点名爱尔兰,考虑对药品进口加税,迫使多家药企冻结数十亿美元投资计划。
这种反复让企业的投资模型失效。一位美资顾问指出:“政策像沙地,谁敢在上面盖楼?”企业最怕的不是坏消息,而是消息随时可变。
PwC数据显示,今年5月起,约30%的并购案因关税不确定性被推迟或取消,包括波音导航部门的竞标和Apax出售英国保险集团的交易。
这些冻结不仅损失当期利润,更是资产流动性危机。私募基金如今持有超1万亿美元资产,却因政策变数难以退出,形成一个庞大的“黑洞”。
一家欧洲日化品牌的亚太负责人表示:“我们有座中国工厂,占亚太产能40%。总部开始担心,明年这个比例是否会触发监管红线?不是不想投,而是不敢投。”
特朗普的“政策随时改写”,让全球市场陷入“长期战术化”状态。企业必须先防守,再谈增长。
去风险不等于去中国,更不等于去全球化
一个常见误解是,把“去风险”视为“去中国”,甚至“去全球化”。其实企业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不牺牲效率的前提下增强供应链弹性。
这并不意味着抛弃中国,而是增加选项、分散风险。以锂电池为例,产能正逐步向中日韩之外转移,虽成本更高,但具备复制性。而玩具、鞋袜等仍高度依赖中国配套与劳动力。
即便是药企如拜耳、强生也表示,即便关税提高,短期内仍难转出中国的GMP体系。换句话说,全球产业链已深度绑定,唯有“精细避险”,难以“整体脱钩”。
全球化从非完美结构,但它是成本与效率权衡后的现实选择。当前的战略收缩,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务实反应,而非对全球一体化的否定。
特朗普的政策制造了不确定性,但企业并未进入“彻底脱钩”状态。它们正在一场“稳定锚点”的抢夺战中自我调整。
全球化并未终结,只是变得更隐秘、更复杂。真正影响世界格局的,不是总统的推文,而是数以千计企业的实际决策。而这些企业,已经用脚投票:他们还在押注全球化,只是押得更小心了。